什么是消化道出血
消化道出血是指从食管到肛门之间的消化道任何部位的出血,病因包括消化道疾病和非消化道疾病,症状有呕血和(或)黑便、头晕等,诊断需结合病史、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内镜检查等,治疗方法有一般治疗、补充血容量、止血治疗、病因治疗等,预防方法包括积极治疗原发病、避免诱因、定期体检等。
1.病因:
消化道疾病: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食管癌、胃癌等。
非消化道疾病:肝硬化、胆道出血、急性胃黏膜病变、血液系统疾病等。
2.症状:
呕血和(或)黑便:是上消化道出血的特征性表现。出血量多时,血液可反流至胃内,经胃酸作用后形成正铁血红素而呈咖啡色。
头晕、乏力、心悸、口渴、晕厥等:出血量较大时,可出现周围循环衰竭的表现。
腹痛:部分患者可出现上腹痛,可能与消化性溃疡有关;但出血量多且速度快的患者,腹痛可能不明显。
其他:发热、氮质血症等。
3.诊断:
病史和体格检查:了解出血的诱因、症状、既往病史等。
实验室检查:血常规、血型、大便潜血试验等。
内镜检查:胃镜、结肠镜等,可明确出血部位和病因。
X线钡剂造影:对一些内镜检查禁忌或不愿接受内镜检查者可选择。
其他检查:选择性动脉造影、放射性核素扫描等。
4.治疗:
一般治疗:卧床休息、禁食或进流食、监测生命体征等。
补充血容量:根据患者的出血量和休克程度,及时补充血容量。
止血治疗:药物止血、内镜下止血、手术治疗等。
病因治疗:针对原发病进行治疗,如根除幽门螺杆菌、治疗肝硬化等。
5.预防:
积极治疗原发病:如消化性溃疡、肝硬化等。
避免诱因:避免食用辛辣、刺激性食物,避免饮酒、吸烟等。
定期体检:有消化道疾病家族史、长期服用非甾体抗炎药等高危人群,应定期进行体检。
总之,消化道出血是一种严重的疾病,需要及时就医,明确病因,并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同时,患者在日常生活中应注意饮食健康,避免诱因,积极治疗原发病,以预防消化道出血的发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