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两侧基底节区多发腔隙性脑梗死
脑两侧基底节区多发腔隙性脑梗死是一种常见脑血管疾病,由长期高血压等引起,可导致多种神经系统症状,主要依靠影像学检查确诊。治疗方法包括控制危险因素、抗血小板治疗、改善血液循环等,日常生活中需注意避免劳累等。
1.什么是脑两侧基底节区多发腔隙性脑梗死?
脑两侧基底节区多发腔隙性脑梗死是指大脑半球深部白质及脑干的小穿通动脉在长期高血压等危险因素的作用下,血管壁发生病变,导致管腔闭塞,形成小的梗死灶。这些梗死灶通常较小,直径一般在10-15毫米以下,因此被称为腔隙性脑梗死。
2.病因和危险因素
脑两侧基底节区多发腔隙性脑梗死的主要病因是高血压病,长期高血压导致脑内小动脉硬化、管腔狭窄,容易形成梗死灶。其他危险因素包括糖尿病、高脂血症、吸烟、心房颤动等。
3.症状
多数腔隙性脑梗死患者无明显症状,或仅有轻微的神经系统症状,如头晕、头痛、肢体麻木、无力等。然而,一些患者可能会出现更严重的症状,如失语、偏瘫、感觉障碍、共济失调等。症状的严重程度取决于梗死灶的部位和大小。
4.诊断
脑两侧基底节区多发腔隙性脑梗死的诊断主要依靠头颅CT或磁共振成像(MRI)等影像学检查。这些检查可以发现脑内的梗死灶,确定梗死的部位和范围。
5.治疗
治疗脑两侧基底节区多发腔隙性脑梗死的目的是缓解症状,预防复发。治疗方法包括:
控制危险因素:如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等,应积极控制血压、血糖、血脂等指标。
抗血小板治疗:常用的药物有阿司匹林、氯吡格雷等,可以预防血小板聚集,减少血栓形成。
改善血液循环:使用血管扩张剂、活血化瘀中药等,有助于改善脑血液循环。
康复治疗:包括物理治疗、语言治疗、作业治疗等,有助于恢复患者的神经功能。
6.预防
预防脑两侧基底节区多发腔隙性脑梗死的关键是控制危险因素。此外,还应注意以下几点:
健康生活方式:保持低盐、低脂、低糖饮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
控制血压:定期测量血压,遵医嘱服用降压药物。
定期体检:有脑血管疾病家族史、高血压、糖尿病等高危人群应定期进行体检,及时发现问题。
治疗其他疾病:如心房颤动、感染等,积极治疗原发病。
7.注意事项
脑两侧基底节区多发腔隙性脑梗死患者在日常生活中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按照医生的建议进行治疗,按时服药,定期复查。
避免劳累、情绪激动、寒冷等刺激。
积极进行康复训练,提高生活自理能力。
定期复诊,如有不适及时就医。
总之,脑两侧基底节区多发腔隙性脑梗死需要引起重视,患者应积极治疗,控制危险因素,预防复发。同时,患者和家属也应了解疾病的相关知识,配合医生进行治疗和康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