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毒性肝炎的临床分型是什么
根据病毒性肝炎的临床分型,可分为急性肝炎、慢性肝炎、重型肝炎、淤胆型肝炎、肝炎肝硬化五类。各型肝炎的临床表现、病情轻重及预后均有所不同,治疗方法也不同。
1.急性肝炎:
急性黄疸型肝炎:起病较急,有畏寒、发热、乏力、食欲不振、恶心、呕吐、厌油、腹胀、肝区痛、尿色逐渐加深,至本期末程浓茶状。少数病例以发热、头痛、上呼吸道症状等为主要表现,类似感冒。本期持续1-21天,平均5-7天。
急性无黄疸型肝炎:起病较慢,症状较轻,仅部分患者有发热、头痛、上呼吸道症状,亦有表现为腹泻等消化道症状。此类患者临床症状多不明显,易被忽视,且病程迁延,恢复缓慢。
2.慢性肝炎:
轻度:病情较轻,可反复出现乏力、头晕、食欲有所减退、厌油、尿黄、肝区不适、睡眠欠佳、肝稍大有轻触痛,可有轻度脾大。部分病例症状、体征缺如。肝功能指标仅1或2项轻度异常。
中度:症状、体征、实验室检查居于轻度和重度之间。
重度:有明显或持续的肝炎症状,如乏力、纳差、腹胀、尿黄、便溏等,伴肝病面容、肝掌、蜘蛛痣、脾大,ALT和(或)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反复或持续升高,白蛋白降低、丙种球蛋白明显升高。
3.重型肝炎:
急性重型肝炎:起病急,进展快,黄疸迅速加深。发病常为急性黄疸型肝炎,但病情发展迅猛,常伴有凝血酶原活动度(PTA)小于40%,血清总胆红素大于正常上限10倍,肝萎缩,有肝臭。部分患者可出现烦躁、谵妄、定向力和计算力障碍,嗜睡以至昏迷等,可有脑水肿。
亚急性重型肝炎:在起病10天以后,出现极度乏力,消化道症状明显,黄疸进行性加深,肝脏进行性缩小,有肝臭,可有腹水、出血倾向和肝性脑病。PTA小于40%,胆红素大于正常上限10倍,但小于342μmol/L,胆固醇降低,胆碱酯酶活性降低。
4.淤胆型肝炎:
急性淤胆型肝炎:起病类似急性黄疸型肝炎,但自觉症状常较轻,皮肤瘙痒,大便颜色变浅,肝脏肿大、质软,有压痛及叩痛,黄疸深,消化道症状相对较轻。肝功能检查血清胆红素明显升高,以直接胆红素为主,胆酶分离,PTA多大于60%。
慢性淤胆型肝炎:起病缓慢,主要表现为长期梗阻性黄疸,皮肤瘙痒,大便颜色变浅,肝肿大且质硬,有压痛,PTA多大于60%。
5.肝炎肝硬化:
肝硬化:肝脏呈进行性、弥漫性、纤维性病变。具体表现为肝细胞弥漫性变性坏死,继而出现纤维组织增生和肝细胞结节状再生,这三种改变反复交错进行,结果肝小叶结构和血液循环途径逐渐被改建,使肝变形、变硬而导致肝硬化。本病早期可无明显症状,后期则出现一系列不同程度的门静脉高压和肝功能障碍,直至出现上消化道出血、肝性脑病等并发症死亡。
需要注意的是,病毒性肝炎的临床分型是根据病情的严重程度和病程进展来划分的,不同类型的肝炎需要采取不同的治疗方法。同时,对于患有病毒性肝炎的患者,应及时就医,遵循医生的建议进行治疗和管理,以避免病情进一步恶化。此外,对于高危人群,如乙肝病毒携带者、丙肝病毒感染者等,应定期进行肝功能检查和病毒载量检测,以便早发现、早治疗。同时,应注意个人卫生,避免与他人共用注射器、牙刷等可能导致病毒传播的物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