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化道出血的4大病因
消化道出血的常见病因包括消化性溃疡、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急性糜烂出血性胃炎和胃癌,其主要症状为呕血和(或)黑便,部分患者可无明显症状。检查方法主要有胃镜、X线钡餐检查等,治疗方法包括一般治疗、药物治疗、内镜下治疗、手术治疗等。
1.消化性溃疡:
主要原因:主要指发生在胃和十二指肠的慢性溃疡,与胃酸和胃蛋白酶的消化作用有关,也与黏膜屏障被破坏有关。
其他因素:幽门螺杆菌感染、非甾体抗炎药、胃酸和胃蛋白酶、吸烟、应激、遗传因素、胃十二指肠运动异常等。
症状:上腹部疼痛、钝痛、灼痛、胀痛、剧痛等,可为周期性、节律性上腹痛,多在空腹时发生,进食或服用抗酸药后可缓解。部分患者可无症状,或以出血、穿孔等并发症为首发症状。
检查:胃镜检查是诊断消化性溃疡的首选方法,可直接观察胃十二指肠黏膜病变,同时可取活组织进行病理学检查。X线钡餐检查有助于发现较小的溃疡。幽门螺杆菌检测可采用快速尿素酶试验、组织学检查、幽门螺杆菌培养等方法。
治疗:一般治疗包括休息、戒烟酒、饮食调节等。药物治疗主要包括抑制胃酸分泌药、黏膜保护剂、根除幽门螺杆菌治疗等。如果出现并发症,如出血、穿孔等,可能需要手术治疗。
2.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
主要原因:各种原因导致的肝硬化,使门静脉血流受阻,门静脉压力增高,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
其他因素:门脉高压性胃病、上消化道肿瘤、胃黏膜脱垂、胆道出血等。
症状:主要表现为呕血和(或)黑便,常为大量出血,来势凶猛,病情凶险,可伴有头晕、心慌、乏力等症状,大量出血可导致休克。
检查:胃镜检查是诊断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的首选方法,可明确出血部位和原因。同时,还需要进行血常规、肝功能、腹部超声等检查,以评估病情的严重程度。
治疗:一般治疗包括卧床休息、禁食、吸氧、监护等。药物治疗主要包括血管加压素、生长抑素及其类似物、止血药等。如果药物治疗无效,或出现严重的并发症,如休克、肝性脑病等,可能需要进行三腔二囊管压迫止血、内镜下治疗(如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套扎术、硬化剂注射术等)、介入治疗或手术治疗。
3.急性糜烂出血性胃炎:
主要原因:各种原因引起的胃黏膜急性炎症,导致胃黏膜糜烂出血。
其他因素:严重创伤、大手术、严重感染、酗酒、服用非甾体抗炎药等。
症状:上消化道出血,表现为呕血和(或)黑便,出血量一般不大,常伴有上腹部不适、疼痛、恶心、呕吐等症状。
检查:胃镜检查是诊断急性糜烂出血性胃炎的主要方法,可明确病变部位和程度。同时,还需要进行血常规、大便潜血试验等检查,以了解病情的严重程度。
治疗:一般治疗包括卧床休息、禁食或进流食、补充血容量等。药物治疗主要包括抑制胃酸分泌药、黏膜保护剂、止血药等。如果出血量较大,或出现严重的并发症,如休克等,可能需要进行内镜下治疗或手术治疗。
4.胃癌:
主要原因:胃黏膜上皮细胞发生恶变,形成胃癌。
其他因素:幽门螺杆菌感染、长期食用腌制、熏制食品、高盐饮食、吸烟、饮酒等。
症状:早期胃癌可无明显症状,或仅有上腹部不适、嗳气、反酸等非特异性症状。随着病情的进展,可出现上腹痛、食欲不振、消瘦、乏力、贫血等症状。胃癌也可导致上消化道出血,表现为呕血和(或)黑便。
检查:胃镜检查加活检是诊断胃癌的金标准。同时,还需要进行腹部超声、CT、磁共振成像(MRI)等检查,以了解胃癌的浸润深度、转移情况等。
治疗:胃癌的治疗方法包括手术治疗、化疗、放疗、靶向治疗、免疫治疗等。治疗方案的选择应根据肿瘤的分期、患者的年龄、身体状况等因素综合考虑。
总之,消化道出血的病因复杂,病情危急,需要及时就医,明确病因,采取有效的治疗措施。同时,对于有消化道出血风险的人群,如患有消化性溃疡、肝硬化、胃癌等疾病的患者,应遵医嘱进行治疗,定期复查,避免食用辛辣、刺激性食物,避免饮酒,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