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肝火旺盛的中药方
肝火旺可出现头晕、面红等症状,治疗肝火旺的中药方中包含菊花、金银花等药材,具有清热解毒等功效,但孕妇、哺乳期妇女等特殊人群应在医生指导下使用,且不宜与藜芦同用,服用期间也应避免食用辛辣等食物。
中医认为,肝火旺是肝的阳气亢盛表现出来的热象,多因七情过极、肝阳化火或肝经蕴热所致。一般情况下,肝火旺的人会有头晕、面红、目赤、口苦、易怒等症状。去肝火旺盛的中药方有很多,以下是其中一种常见的中药方:
【药材】
菊花10g、金银花10g、蒲公英10g、桑叶10g、薄荷6g。
【功效与作用】
1.菊花:性微寒,味甘、苦,归肺、肝经。具有散风清热、平肝明目、清热解毒的功效。常用于治疗风热感冒、头痛眩晕、目赤肿痛、眼目昏花、疮痈肿毒等症。
2.金银花:性寒,味甘,归肺、心、胃经。具有清热解毒、疏散风热的功效。常用于治疗痈肿疔疮、喉痹、丹毒、热毒血痢、风热感冒、温病发热等症。
3.蒲公英:性寒,味苦、甘,归肝、胃经。具有清热解毒、消肿散结、利尿通淋的功效。常用于治疗疔疮肿毒、乳痈、瘰疬、目赤、咽痛、肺痈、肠痈、湿热黄疸、热淋涩痛等症。
4.桑叶:性寒,味甘、苦,归肺、肝经。具有疏散风热、清肺润燥、清肝明目的功效。常用于治疗风热感冒、肺热燥咳、头晕头痛、目赤昏花等症。
5.薄荷:性凉,味辛,归肺、肝经。具有疏散风热、清利头目、利咽透疹、疏肝行气的功效。常用于治疗风热感冒、风温初起、头痛、目赤、喉痹、口疮、风疹、麻疹、胸胁胀闷等症。
【使用禁忌】
1.孕妇、哺乳期妇女、儿童及年老体弱者应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
2.对上述药材过敏者禁用,过敏体质者慎用。
3.该中药方不宜与藜芦同用。
4.服用期间应避免食用辛辣、油腻、生冷等食物,以免影响药效。
【使用方法】
1.将上述药材洗净,放入锅中,加入适量清水,浸泡30分钟左右。
2.大火煮沸后,转小火煮15-20分钟左右,即可关火。
3.待药液稍微冷却后,滤出药液,即可饮用。一剂药可煮2-3次,每次煮15-20分钟左右。
【识别技巧】
1.菊花:呈类球形,直径1.5-3cm。舌状花类白色或黄色,平展或微折叠,彼此粘连,通常无腺点。管状花多数,外露。
2.金银花:呈棒状,上粗下细,略弯曲,长2-3cm,上部直径约3mm,下部直径约1.5mm。表面黄白色或绿白色(贮久色渐深),密被短柔毛。偶见叶状苞片。花萼绿色,先端5裂,裂片有毛,长约2mm。开放者,花冠筒状,先端二唇形;雄蕊5个,附于筒壁,黄色;雌蕊1个,子房无毛。
3.蒲公英:根圆锥状,表面棕褐色,皱缩,叶边缘有时具波状齿或羽状深裂,基部渐狭成叶柄,叶柄及主脉常带红紫色,花葶上部紫红色,密被蛛丝状白色长柔毛;头状花序,总苞钟状,瘦果暗褐色,长冠毛白色。
4.桑叶:多皱缩、破碎。完整者有柄,叶片展平后呈卵形或宽卵形,长8-15cm,宽7-13cm。先端渐尖,基部截形、圆形或心形,边缘有锯齿或钝锯齿,有的不规则分裂。上表面黄绿色或浅黄棕色,有的有小疣状突起;下表面颜色稍浅,叶脉突出,小脉网状,脉上被疏毛,脉基具簇毛。质脆。气微,味淡、微苦涩。
5.薄荷:茎呈方柱形,有对生分枝,长15-40cm,直径0.2-0.4cm;表面紫棕色或淡绿色,棱角处具茸毛,节间长2-5cm;质脆,断面白色,髓部中空。叶对生,有短柄;叶片皱缩卷曲,完整者展平后呈宽披针形、长椭圆形或卵形,长2-7cm,宽1-3cm;上表面深绿色,下表面灰绿色,稀被茸毛,有凹点状腺鳞。轮伞花序腋生,花萼钟状,先端5齿裂,花冠淡紫色。揉搓后有特殊的清凉香气,味辛凉。
【副作用/食用禁忌/禁忌人群】
1.部分人群服用上述中药方后,可能会出现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胃肠道不适症状。
2.长期服用上述中药方,可能会导致肝肾功能损害。
3.上述中药方中含有一些寒性药材,孕妇、哺乳期妇女、儿童及年老体弱者应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以免引起腹痛、腹泻等不适症状。
【风险提示】
1.中医讲究辨证论治,如需使用上述中药方,应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以免药不对症,影响治疗效果。
2.服用上述中药方期间,应注意休息,避免过度劳累,保持心情舒畅。
3.如需与其他药物同时使用,可能会发生药物相互作用,应咨询医生或药师,以免影响药效或产生不良反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