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4月突发心脏病房颤
房颤是最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患病率随年龄增长而增加,可导致心悸、气短、头晕、乏力、心前区不适、憋气等症状,还可能增加脑卒中、肢体动脉栓塞、心力衰竭、痴呆等疾病的发病风险。心电图是诊断房颤的常用方法,治疗方法包括药物治疗和非药物治疗。预防房颤的主要方法包括控制危险因素、生活方式调整和定期体检。老年人、女性和有心脏病史的人是房颤的高危人群,应更加注意预防。
一、引言
心房颤动(简称房颤)是最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可发生于任何年龄,尤其多见于老年人,其患病率随年龄增长而增加。房颤时心房激动的频率达300~600次/分,心跳频率往往快而且不规则,有时候可达100~160次/分,不仅比正常人心跳快得多,而且绝对不整齐,心房失去有效的收缩功能。房颤患病率还与冠心病、高血压病和心力衰竭等疾病有密切关系。
二、症状
房颤的症状与心室率快慢有关,心室率超过150次/分,患者可发生心悸、气短、头晕、乏力、心前区不适、憋气等。心室率不快时,患者可无症状。房颤时心房丧失收缩功能,血液容易在心房内淤滞而形成血栓,栓子脱落后可随着血液流至全身各处,导致脑栓塞(脑卒中)、肢体动脉栓塞(严重者甚至需要截肢)等。房颤还可能增加心力衰竭、痴呆等疾病的发病风险。
三、检查
1.心电图
是诊断房颤的常用方法,典型的心电图表现为P波消失,代之以大小不一、形状各异的f波,频率为350~600次/分,RR间期绝对不匀齐。
2.动态心电图
可24小时或更长时间记录并编辑分析人体心脏在运动和安静状态下的具体变化,对诊断房颤具有重要意义。
3.超声心动图
可以了解心脏的结构和功能,有助于发现房颤的潜在原因,如心房增大、心脏瓣膜病等。
4.其他检查
如血常规、甲状腺功能等,有助于排除其他可能导致房颤的原因。
四、治疗
1.药物治疗
药物治疗是房颤的基础治疗方法,可控制房颤的心室率,预防血栓形成等。常用的药物包括:
抗心律失常药物:如普罗帕酮、胺碘酮等,可恢复并维持窦性心律,但药物副作用较大,且有致心律失常的风险。
抗凝药物:如华法林、阿司匹林等,可预防血栓形成,减少栓塞的风险,但需要定期监测凝血功能。
其他药物:如β受体阻滞剂、钙通道阻滞剂等,可控制心室率,缓解症状。
2.非药物治疗
电复律:是恢复窦性心律的有效方法之一,适用于房颤持续时间较短、心室率较快的患者。
射频消融术:是一种微创手术,通过导管将射频电流导入心脏,消除房颤的病灶,达到治疗的目的。
植入起搏器:对于房颤合并严重心动过缓或心脏传导阻滞的患者,可植入起搏器。
五、预防
房颤的预防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控制危险因素
积极治疗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等疾病,控制体重,戒烟戒酒等。
2.生活方式调整
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如适量运动、低盐低脂饮食、避免过度劳累、保持心情舒畅等。
3.定期体检
定期进行体检,及时发现和治疗潜在的心脏疾病。
六、特殊人群
1.老年人
随着年龄的增长,房颤的患病率逐渐增加。老年人发生房颤时,应更加注意预防血栓形成和栓塞的风险。同时,由于老年人常合并多种疾病,药物治疗的选择和剂量需要更加谨慎,应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
2.女性
女性在绝经后,由于雌激素水平下降,房颤的患病率会增加。此外,口服避孕药也可能增加房颤的发生风险。因此,女性在使用避孕药时应谨慎,并定期进行心电图检查。
3.有心脏病史的人
有心脏病史的人,如冠心病、心肌病、心脏瓣膜病等,更容易发生房颤。这些患者应积极治疗原发病,预防房颤的发生。
七、结语
房颤是一种常见的心律失常,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早期诊断和治疗对于预防并发症的发生至关重要。患者应积极配合医生的治疗,同时注意生活方式的调整,保持健康的生活习惯。如有不适,应及时就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