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性肾炎是怎么一回事
隐性肾炎是一组临床表现为无症状性血尿和(或)蛋白尿的肾小球疾病,多数患者预后良好,部分患者可进展为慢性肾脏病,治疗方法包括一般治疗、病因治疗、对症治疗和其他治疗,预防措施主要包括预防感染、合理饮食、避免接触有害物质和定期体检。
一、引言
隐性肾炎即隐匿性肾小球肾炎或隐匿性肾小球疾病,是一组临床表现为无症状性血尿和(或)蛋白尿的肾小球疾病。多见于儿童和青年,发病前常有上呼吸道感染,部分患者可伴有乏力、疲倦、腰酸、纳差等症状。
二、病因
目前,隐性肾炎的确切病因尚不完全清楚,但可能与以下因素有关:
1.感染
细菌:如溶血性链球菌、肺炎链球菌等。
病毒:如流感病毒、柯萨奇病毒等。
其他:如疟原虫、梅毒螺旋体等。
2.免疫因素
原发性肾小球疾病:如IgA肾病、系膜毛细血管性肾小球肾炎等。
3.遗传因素
家族性肾炎:如Alport综合征、薄基底膜肾病等。
单基因突变:如COL4A3/4基因突变导致的X连锁显性遗传型Alport综合征。
4.环境因素
药物:如青霉胺、非甾体类抗炎药等。
毒素:如重金属、有机溶剂等。
其他:如吸烟、过度劳累等。
三、症状
隐性肾炎患者通常无明显症状,但在体检或因其他疾病检查时发现蛋白尿或(和)血尿。部分患者可出现以下症状:
1.蛋白尿
少量蛋白尿:尿蛋白定量<1.0g/d。
中量蛋白尿:尿蛋白定量1.0~3.5g/d。
大量蛋白尿:尿蛋白定量>3.5g/d。
2.血尿
镜下血尿:尿沉渣镜检红细胞数>3个/HP。
肉眼血尿:尿外观呈洗肉水样或血色。
3.其他症状
四、检查
1.尿液检查
尿常规:可发现蛋白尿、血尿等异常。
尿蛋白定量:有助于判断蛋白尿的程度。
尿红细胞形态:有助于区分肾小球源性血尿和非肾小球源性血尿。
2.血液检查
血常规:了解有无贫血、感染等情况。
肾功能:评估肾功能是否正常。
免疫学检查:如抗核抗体、抗双链DNA抗体等,有助于排查系统性疾病。
3.影像学检查
B超:了解肾脏大小、形态等情况。
肾活检:可明确肾脏病理类型,为治疗提供依据。
五、诊断
根据患者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等,医生可做出诊断。诊断标准如下:
1.蛋白尿:尿蛋白定性试验阳性,尿蛋白定量>0.5g/d,或尿蛋白/肌酐比值>200mg/g。
2.血尿:尿沉渣镜检红细胞数>3个/HP,或尿红细胞计数>10个/μl。
3.排除其他原因导致的蛋白尿和(或)血尿。
4.肾小球滤过率(GFR)正常或升高。
六、治疗
隐性肾炎的治疗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一般治疗
休息:避免过度劳累,保证充足的睡眠。
饮食:低盐、低脂、优质低蛋白饮食,避免食用辛辣、刺激性食物。
预防感染:注意个人卫生,避免感染。
2.病因治疗
感染:积极控制感染,可使用抗生素等药物。
免疫因素:根据具体情况,可使用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等药物。
3.对症治疗
蛋白尿:可使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或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ARB)类药物,减少尿蛋白。
血尿:一般无需特殊治疗,定期复查即可。
4.其他治疗
中医治疗:可使用中药辨证论治,调理身体。
饮食治疗:一些食物可能对肾脏有保护作用,如黑木耳、核桃等。
七、预后
隐性肾炎的预后因人而异,部分患者可自愈,部分患者可长期稳定,部分患者可进展为慢性肾脏病。影响预后的因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病理类型
轻微病变:预后较好。
局灶节段性肾小球硬化:预后较差。
系膜毛细血管性肾小球肾炎:预后较差。
2.蛋白尿程度
蛋白尿定量<1g/d:预后较好。
蛋白尿定量1~3.5g/d:预后较差。
蛋白尿定量>3.5g/d:预后很差。
3.血压水平
血压正常:预后较好。
血压升高:预后较差。
4.肾功能损害程度
肾功能正常:预后较好。
肾功能损害:预后较差。
八、预防
隐性肾炎的预防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预防感染
注意个人卫生,勤洗手。
避免接触感染源,如患者、感染者的分泌物等。
加强锻炼,提高免疫力。
2.合理饮食
低盐、低脂、优质低蛋白饮食。
避免食用辛辣、刺激性食物。
多吃新鲜蔬菜、水果。
3.避免接触有害物质
避免接触重金属、有机溶剂等有害物质。
避免使用肾毒性药物。
4.定期体检
定期进行尿常规、肾功能等检查,及时发现问题。
有肾脏疾病家族史的人应定期体检。
九、特殊人群
1.儿童
儿童隐性肾炎的预后较好,大部分患儿可自愈。
治疗主要以休息、饮食控制为主,避免使用肾毒性药物。
2.孕妇
孕妇隐性肾炎的治疗需谨慎,应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
若蛋白尿较多,血压升高,可能会对孕妇和胎儿造成不良影响,需积极治疗。
3.老年人
老年人隐性肾炎的预后较差,易进展为慢性肾脏病。
治疗除了一般治疗外,还应积极控制基础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等。
十、结语
隐性肾炎是一种常见的肾小球疾病,多数患者预后良好,但也有部分患者可进展为慢性肾脏病。因此,患者应定期复查,积极治疗,避免病情进展。同时,应注意预防感染,避免接触有害物质,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