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脑梗死是由于脑部血液供应障碍导致局部脑组织缺血、缺氧性坏死而引发的综合征,其常见病因包括大动脉粥样硬化等,主要症状取决于梗死灶的大小和部位,包括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等,早期诊断和治疗至关重要。
急性脑梗死的常见病因包括大动脉粥样硬化、心源性栓塞、小动脉闭塞、其他病因和不明原因。其临床表现主要取决于梗死灶的大小和部位,部分患者可无任何症状,仅在头颅CT或MRI检查时发现;多数患者起病急骤,常于安静或睡眠中发病,部分患者在发病前可有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前驱症状。常见症状包括:
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如偏瘫、偏身感觉障碍、失语、共济失调等;
严重者可出现脑疝,甚至死亡。
急性脑梗死的诊断主要依靠病史、症状、体征及头颅CT或MRI等检查。头颅CT是诊断急性脑梗死的首选检查方法,可在发病24小时内发现梗死灶。MRI对脑干、小脑梗死及后颅窝梗死具有优势。此外,还可进行磁共振血管成像(MRA)、磁共振静脉成像(MRV)、脑血管造影(DSA)等检查,以明确血管病变情况。
急性脑梗死的治疗原则包括早期溶栓、抗血小板治疗、抗凝治疗、神经保护治疗、血管内介入治疗和手术治疗等。治疗方法的选择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个体化制定。
对于急性脑梗死患者,早期诊断和治疗至关重要。患者应尽快就医,接受规范的治疗。同时,患者在日常生活中应注意控制血压、血糖、血脂等危险因素,戒烟限酒,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对于高危人群,如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心房颤动等患者,应积极进行预防治疗,定期进行体检,以减少脑梗死的发生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