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结核是由结核分枝杆菌引起的肠道慢性特异性感染,主要经口感染,常有低热、盗汗、乏力、消瘦等全身症状和腹痛、腹泻、便秘等消化系统症状,X线和结肠镜检查有助于诊断,治疗主要包括休息与营养、抗结核药物治疗、对症治疗和手术治疗。
1.病因:
主要由人型结核分枝杆菌引起。
饮用未经消毒的带菌牛奶或乳制品可引起牛型结核分枝杆菌感染。
2.感染途径:
肠结核主要经口感染。
吞下含结核分枝杆菌的痰液,可引起原发性肠结核。
经常与开放性肺结核患者密切接触,易发生内源性感染。
3.症状:
全身症状:可有低热、盗汗、乏力、消瘦等。
消化系统症状:
腹痛:多位于右下腹,呈隐痛或钝痛。
腹泻与便秘:腹泻是溃疡性肠结核的主要表现之一,便秘较少见。
腹部肿块:常位于右下腹,质中等,有压痛。
4.诊断:
病史:有肠外结核病史,尤其青壮年患者。
临床表现:有腹痛、腹泻、便秘等症状。
实验室检查:可有贫血、血沉增快等。
X线检查:发现肠腔狭窄、肠段缩短变形等。
结肠镜检查与活检:可明确病变性质和范围。
5.治疗:
休息与营养:给予高热量、高蛋白、高维生素饮食,以增强机体抵抗力。
抗结核药物治疗:常用的药物有异烟肼、利福平、吡嗪酰胺、链霉素等。
对症治疗:腹痛可用抗胆碱能药物,腹泻可用蒙脱石散等。
需要注意的是,肠结核的诊断和治疗需要综合考虑患者的具体情况。如果怀疑有肠结核,应及时就医,进行相关检查和治疗。同时,患者应遵医嘱服药,定期复查,以确保治疗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