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脏骤停的治疗
心脏骤停的救治包含多方面。急救措施上,一旦发现应立即启动急救系统并开展CPR,胸外按压有特定位置、深度与频率要求,同时配合开放气道和人工呼吸,若有AED应尽快按提示使用。高级生命支持方面,专业人员到达后可能进行气管插管通气、使用肾上腺素等药物治疗以及心电监护。后续治疗与康复包括目标温度管理、针对病因治疗和康复治疗。特殊人群中,儿童CPR有不同按压呼吸比及注意事项,老年人因基础病多复苏后关注多器官功能,孕妇心脏骤停要将子宫左推并注意除颤对胎儿影响,复苏后评估胎儿情况。
一、急救措施
1.心肺复苏(CPR):一旦发现心脏骤停,应立即启动急救系统并开始CPR。胸外按压是CPR的关键部分,施救者应位于患者一侧,双手交叠,用手掌根部按压患者两乳头连线中点,按压深度至少5厘米,频率每分钟100120次。对于儿童患者,按压深度约为胸部前后径的三分之一,婴儿则为约4厘米。同时,需进行开放气道和人工呼吸,每按压30次,进行2次人工呼吸,以维持患者的血液循环和氧气供应。
2.除颤:若现场有自动体外除颤器(AED),应尽快获取并使用。AED能自动识别可除颤的心律,如室颤或无脉性室速,并给予电击除颤。使用时,按照AED的语音提示操作,将电极片正确粘贴在患者胸部,避免在水中或患者胸部有药物贴片等情况下使用。早期除颤可显著提高心脏骤停患者的生存率。
二、高级生命支持
1.气管插管与通气:在专业医疗人员到达后,可能会进行气管插管,建立高级气道,以保证有效的通气和氧合。通过呼吸机提供合适的潮气量、呼吸频率等参数,维持患者的呼吸功能。
2.药物治疗:常用药物包括肾上腺素,可增强心脏收缩力、提高灌注压,有助于恢复自主循环;抗心律失常药物如胺碘酮等,用于治疗心律失常,稳定心律。
3.心电监护:持续的心电监护能实时监测患者的心律、心率变化,及时发现并处理各种心律失常情况,为治疗提供依据。
三、后续治疗与康复
1.目标温度管理:以往称为亚低温治疗,将患者体温控制在3236℃之间,可减轻脑损伤,改善神经功能预后。一般持续1224小时,期间需密切监测体温、循环等情况。
2.病因治疗:积极寻找并治疗导致心脏骤停的原因,如急性心肌梗死需尽快进行再灌注治疗;电解质紊乱要及时纠正;药物中毒则需采取相应的解毒措施等。
3.康复治疗:患者恢复自主循环后,可能存在不同程度的神经功能障碍。康复治疗包括物理治疗、言语治疗、认知训练等,帮助患者尽可能恢复功能,提高生活质量。
四、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儿童:儿童心脏骤停多由窒息等原因引起,进行CPR时,单人施救按压与呼吸比为30:2,双人施救时,对于婴儿和儿童按压与呼吸比为15:2。避免过度按压造成肋骨骨折等损伤,按压位置和深度需根据儿童年龄调整。药物剂量也需严格按照儿童体重精确计算,避免药物过量。
2.老年人:老年人常合并多种基础疾病,如冠心病、高血压等,心脏骤停复苏后可能出现心、脑、肾等多器官功能障碍。治疗过程中需密切关注各器官功能,药物选择和剂量调整要谨慎,防止药物不良反应。
3.孕妇:孕妇发生心脏骤停时,应将子宫推向左侧,减轻子宫对下腔静脉的压迫,改善回心血量。除颤能量与普通人群相同,但操作时需注意避免对胎儿造成影响。复苏成功后,需尽快评估胎儿情况,进行相应处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