肾性高血压是由肾脏疾病引起的高血压,最常见的原因包括肾实质性病变、肾血管性疾病和其他因素,如分泌肾素的肿瘤、大动脉炎等。
1.肾实质性病变:如急、慢性肾小球肾炎,糖尿病肾病,慢性肾盂肾炎,多囊肾,肾移植后等。
急、慢性肾小球肾炎:是引起肾性高血压最常见的原因之一。急性肾小球肾炎多发生于儿童,常因链球菌感染后而发病,表现为血尿、蛋白尿、水肿和高血压。慢性肾小球肾炎多见于成年人,起病隐匿,病情迁延,病变逐渐进展,可出现不同程度的肾功能损害。
糖尿病肾病:糖尿病患者长期血糖控制不佳可导致糖尿病肾病,进而引起肾性高血压。
慢性肾盂肾炎:是由细菌感染引起的肾盂和肾实质炎症,可导致肾血管病变和肾实质损害,引起肾性高血压。
多囊肾:是一种遗传性疾病,可导致肾脏内出现多个囊肿,压迫肾脏组织,影响肾脏功能,引起肾性高血压。
肾移植后:肾移植后患者需要长期服用免疫抑制剂,这些药物可能会导致肾脏损伤,引起肾性高血压。
肾动脉狭窄:是肾血管性疾病中最常见的原因之一,可导致肾脏缺血,刺激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活性增加,引起肾性高血压。
肾动脉栓塞:是指肾动脉内血栓形成或栓子栓塞,导致肾脏急性缺血,引起肾性高血压。
3.其他:如分泌肾素的肿瘤、大动脉炎等。
分泌肾素的肿瘤:如肾小球旁细胞瘤,可分泌大量肾素,导致血管紧张素Ⅱ生成增加,引起肾性高血压。
大动脉炎: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可累及主动脉及其主要分支,导致肾动脉狭窄,引起肾性高血压。
总之,肾性高血压的原因较为复杂,需要进行全面的检查和评估,以确定具体的病因,并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