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起低容量性低钠血症的原因
低容量性低钠血症即低渗性脱水,是水钠丢失过多致失钠多于失水,可分为经肾丢失、肾外丢失、水摄入不足三类,具体病因不同,治疗方法也不同,治疗过程中需监测血钠等指标,严重者需住院治疗。
低容量性低钠血症又称低渗性脱水,主要是由于水钠丢失过多,导致机体失钠多于失水,血清钠离子浓度<135mmol/L,血浆渗透压<280mmol/L。根据引起低容量性低钠血症的原因,可将其分为以下三类:
1.经肾丢失:
长期连续使用排钠性利尿药:如呋塞米、依他尼酸等,可导致低容量性低钠血症。
肾上腺皮质功能不全:如Addison病,由于醛固酮分泌不足,肾脏保钠功能减退,导致水钠丢失。
肾实质性疾病:如急、慢性肾衰竭,可导致肾脏对水钠的重吸收减少。
2.肾外丢失:
经胃肠道丢失:如反复呕吐、腹泻、胃肠引流等,导致大量水钠丢失。
经皮肤丢失:如大量出汗、不显性失水增加等,导致水钠丢失。
3.水摄入不足:
昏迷、精神失常患者或吞咽困难者,无法摄入足够的水分。
水源断绝等情况,导致水摄入不足。
对不同原因引起的低容量性低钠血症,治疗方法也有所不同。对于经肾丢失引起的低容量性低钠血症,应根据具体情况停用排钠性利尿药、补充糖皮质激素或进行替代治疗等;对于肾外丢失引起的低容量性低钠血症,应积极治疗原发病,同时补充水钠;对于水摄入不足引起的低容量性低钠血症,应及时补充水分。
此外,在治疗过程中,应密切监测患者的血钠、血浆渗透压等指标,根据病情变化及时调整治疗方案。对于严重的低容量性低钠血症,可能需要住院治疗,甚至进行静脉补液。
需要注意的是,低容量性低钠血症可能会导致严重的并发症,如脑水肿、抽搐、昏迷等,甚至危及生命。因此,对于低容量性低钠血症患者,应及时就医,接受专业的治疗。同时,在日常生活中,应注意补充水分,避免过度出汗和腹泻等情况的发生。对于高危人群,如老年人、患有肾脏疾病或心血管疾病的患者,应更加关注水钠平衡,定期进行体检,以便早发现、早治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