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动过速
心动过速是心律失常的一种,有多种类型,病因不同,症状轻重不一,治疗方法各异。一些诱因可能导致心动过速,如情绪激动、感染等。儿童、老年人、孕妇及有基础疾病的人群,治疗时需特别谨慎。一般可通过心电图等检查明确诊断,治疗方法包括病因治疗、药物治疗、非药物治疗等。
一、心动过速的类型
1.窦性心动过速
窦房结发出的冲动频率增加,超过每分钟100次,称为窦性心动过速。常见于健康人吸烟、饮茶或咖啡、饮酒、体力活动及情绪激动时。某些病理状态如发热、甲状腺功能亢进、贫血、休克、心肌缺血、心力衰竭等也可引起窦性心动过速。
2.房性心动过速
心房内异位节律点自律性增高或折返激动引起的快速性心律失常,称为房性心动过速。常见于心脏手术后、心脏疾病、慢性肺部疾病、洋地黄中毒等。
3.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
房室结双径路的存在是发生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的基础,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是由于房室结内折返激动引起的快速性心律失常。常见于无器质性心脏病的年轻人,也可见于有器质性心脏病的患者,如冠心病、心肌病、心肌炎等。
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是由于房室旁路参与的折返激动引起的快速性心律失常。房室旁路是一种先天性的房室传导异常,常见于预激综合征患者。
5.室性心动过速
起源于希氏束分叉以下的束支、心室肌的快速性心律失常,称为室性心动过速。常见于各种器质性心脏病患者,如冠心病、心肌病、心肌炎、心力衰竭等,也可见于无器质性心脏病的患者,如电解质紊乱、药物中毒、心脏手术、低温、电击伤等。
二、心动过速的症状
1.心悸
感到心跳加快、心脏跳动有力。
2.头晕
头晕或眩晕。
3.乏力
感到虚弱、疲劳。
4.呼吸困难
感到呼吸急促、气喘吁吁。
5.胸痛
胸部疼痛或不适感。
6.晕厥
突然失去意识。
三、心动过速的诊断
1.心电图检查
是诊断心动过速的重要方法,可以记录心脏的电活动,判断心动过速的类型和起源部位。
2.动态心电图监测
可以记录24小时或更长时间的心电图,有助于发现阵发性心动过速。
3.心脏电生理检查
通过心内电生理检查可以明确心动过速的类型和机制,为治疗提供依据。
4.其他检查
如超声心动图、冠状动脉造影等,有助于排除其他心脏疾病。
四、心动过速的治疗
1.病因治疗
针对心动过速的病因进行治疗,如纠正电解质紊乱、治疗心脏疾病等。
2.药物治疗
药物治疗是心动过速的常用治疗方法,如β受体阻滞剂、钙通道阻滞剂、洋地黄类药物等。
3.非药物治疗
非药物治疗包括电复律、射频消融术、起搏器治疗等。
五、心动过速的预防
1.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
戒烟、限酒、适量运动、低盐低脂饮食。
2.避免诱因
避免情绪激动、过度劳累、感染等。
3.定期体检
定期进行心电图检查,及时发现和治疗心脏疾病。
六、特殊人群的注意事项
1.儿童
心动过速在儿童中较为常见,需要注意区分正常儿童的窦性心动过速和心律失常。儿童心动过速的治疗需要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方法,如药物治疗、电复律等。
2.老年人
老年人由于心脏功能下降,容易发生心动过速,且症状不典型,容易漏诊或误诊。老年人心动过速的治疗需要更加谨慎,选择药物时需要考虑药物的副作用和相互作用。
3.孕妇
孕妇心动过速需要特别关注,因为药物可能对胎儿产生影响。治疗方法需要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如药物治疗、电复律等。
4.有基础疾病的人群
有基础疾病的人群如心脏病、糖尿病、高血压等,心动过速的治疗需要更加谨慎,需要综合考虑基础疾病的情况和药物的副作用。
总之,心动过速是一种常见的心律失常,需要及时诊断和治疗。治疗方法包括病因治疗、药物治疗和非药物治疗等。特殊人群如儿童、老年人、孕妇和有基础疾病的人群需要特别关注,治疗需要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方法。同时,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和定期体检有助于预防心动过速的发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