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期产后出血的预防
晚期产后出血多发生在产后12周,预防措施包括产前、产时、产后三个阶段及特殊人群的注意事项。产前要加强孕期保健,处理高危妊娠;产时需正确处理产程,严格无菌操作;产后要密切观察产妇生命体征等,预防感染并指导母乳喂养。特殊人群中,高龄产妇应密切观察、注意休息、预防感染;有多次流产或剖宫产史产妇需密切观察、积极检查、注意避孕;合并内科疾病产妇要积极控制原发病,注意休息和情绪稳定。
一、产前预防
1.加强孕期保健:定期产检能够及时发现并处理孕期的各种并发症和合并症,如贫血、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前置胎盘、胎盘早剥等。对于贫血患者,通过补充铁剂、维生素等纠正贫血,增强孕妇体质,降低产后出血风险。对于患有其他疾病的孕妇,依据病情进行合理治疗与监测,保障孕期母婴健康。同时,加强营养指导,确保孕妇摄入充足的蛋白质、维生素和矿物质,维持良好的身体状态,为分娩做准备。
2.处理高危妊娠:对于有多次流产史、剖宫产史、子宫肌瘤剔除史等子宫手术史的孕妇,要充分评估子宫破裂风险。对于前置胎盘、胎盘植入等高危情况,提前做好多学科会诊及预案,包括充足的血源准备、手术团队的组建等,以应对分娩时可能出现的复杂状况。
二、产时预防
1.正确处理产程:第一产程密切观察产妇情况,保证产妇充足的休息与营养摄入,避免产妇过度疲劳影响子宫收缩。第二产程指导产妇正确使用腹压,避免胎儿娩出过快导致软产道损伤;同时避免胎儿娩出困难,当出现梗阻性难产等情况时,及时采取剖宫产等措施。第三产程是预防产后出血的关键环节,胎儿娩出后可预防性应用宫缩剂,如缩宫素等,加强子宫收缩,减少出血。正确协助胎盘娩出,避免过早粗暴牵拉脐带、挤压子宫,以防胎盘残留或子宫内翻。仔细检查胎盘、胎膜完整性,若有残留应及时清理。
2.严格无菌操作:分娩过程中严格遵循无菌操作原则,避免产道损伤后细菌入侵,引发感染导致晚期产后出血。对于会阴切开或裂伤等情况,要准确缝合,恢复解剖结构,促进伤口愈合。
三、产后预防
1.密切观察:产后需对产妇生命体征、阴道流血量、子宫收缩情况等进行严密监测。产妇回病房后,护士应定时按压宫底,了解子宫收缩情况及宫腔内有无积血。若发现子宫收缩乏力,及时按摩子宫并应用宫缩剂加强宫缩。对阴道流血量进行准确测量,当发现出血量增多或出现异常阴道流血时,及时查找原因并处理。
2.预防感染:产后保持产妇外阴清洁,勤换卫生巾,每日用碘伏等消毒剂进行会阴护理。对于有胎膜早破、产程延长、多次阴道检查等感染高危因素的产妇,合理应用抗生素预防感染,防止因子宫内膜炎等感染因素导致晚期产后出血。
3.指导母乳喂养:鼓励产妇尽早开始母乳喂养,婴儿吸吮乳头可刺激垂体后叶分泌缩宫素,促进子宫收缩,减少晚期产后出血风险。同时,指导产妇正确的哺乳姿势和方法,避免因乳头皲裂等情况影响母乳喂养及子宫复旧。
特殊人群温馨提示:
1.高龄产妇:年龄较大的产妇身体机能相对下降,子宫收缩能力可能较弱。产后应更加密切观察子宫收缩及阴道流血情况,注意休息,避免劳累。在医生指导下适当延长宫缩剂使用时间,加强子宫复旧。同时,由于高龄产妇产后发生感染的风险相对较高,需严格注意个人卫生,遵医嘱预防应用抗生素。
2.有多次流产史或剖宫产史产妇:此类产妇子宫肌层可能存在不同程度损伤,再次分娩后子宫收缩乏力及胎盘粘连、植入等风险增加。产后除密切观察外,要积极配合医生进行相关检查,如超声检查了解子宫恢复情况及有无胎盘残留等。日常生活中,注意避孕,避免短期内再次怀孕,减少对子宫的进一步损伤。
3.合并内科疾病产妇:如合并糖尿病、高血压等疾病的产妇,产后应积极控制原发病。糖尿病产妇需注意血糖监测与调控,避免因血糖异常影响子宫切口愈合及子宫收缩,增加晚期产后出血风险。高血压产妇要按时服用降压药物,保持血压稳定,防止因血压波动导致子宫血管破裂出血。同时,注意休息,保持情绪稳定,避免因情绪波动加重病情影响子宫恢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