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期产后出血最常见的原因
晚期产后出血最常见的原因有胎盘、胎膜残留,多发生于产后10日左右,多次流产史等致子宫内膜损伤产妇风险更高;蜕膜残留,多在产后2周左右,子宫收缩乏力及产程多次阴道检查可致;子宫复旧不全,常见于体质虚弱等产妇,产后10天左右出现;剖宫产术后子宫切口裂开,多在术后23周,与手术操作、感染等有关,肥胖及糖尿病产妇风险高;感染,伴有发热、恶露有臭味等。特殊人群中,高龄产妇产后子宫复旧能力弱,应注意观察、休息和复查;剖宫产产妇要注意切口护理及再次妊娠间隔时间;有多次流产史产妇需观察出血,用促宫缩药;合并基础疾病产妇要控制疾病、防感染并定期复查。
一、晚期产后出血最常见的原因
1.胎盘、胎膜残留:这是晚期产后出血最为常见的原因。分娩后,部分胎盘小叶、副胎盘或胎膜残留在宫腔内,影响子宫复旧,残留组织发生变性、坏死、机化,形成胎盘息肉。当坏死组织脱落时,基底部血管破裂出血。多发生于产后10日左右,残留的胎盘组织发生感染,会加重出血症状。研究显示,在晚期产后出血病例中,因胎盘、胎膜残留导致者约占20%。对于有多次流产史、剖宫产史等导致子宫内膜损伤的产妇,胎盘、胎膜残留的风险相对更高。这是因为子宫内膜损伤后,胎盘着床可能异常,增加了胎盘、胎膜残留的几率。
2.蜕膜残留:正常情况下,蜕膜多在产后1周内脱落,并随恶露排出。若蜕膜剥离不全,长时间残留,影响子宫复旧,继发子宫内膜炎症,引起晚期产后出血。蜕膜残留所致出血多在产后2周左右发生。部分产妇因子宫收缩乏力,使得蜕膜排出不畅,进而残留。同时,产程中多次阴道检查增加感染机会,也可能导致蜕膜残留引发晚期产后出血。
3.子宫复旧不全:子宫在胎盘娩出后,需要逐渐恢复至未孕状态,这个过程称为子宫复旧。当子宫复旧不全时,子宫收缩乏力,影响胎盘附着面的修复和止血,导致晚期产后出血。常见于产妇体质虚弱、多胎妊娠、羊水过多、剖宫产术后子宫切口愈合不良等情况。多在产后10天左右出现,表现为血性恶露持续时间延长,反复出血甚至大量出血。例如,剖宫产术后子宫切口因感染、缝线溶解、切口裂开等,会影响子宫正常复旧,增加晚期产后出血风险。
4.剖宫产术后子宫切口裂开:剖宫产术后,子宫切口若愈合不良,在术后23周左右,可因肠线溶解、感染等因素导致切口裂开,引起大量出血。常见原因包括剖宫产指征选择不当,手术操作不当,如子宫切口位置选择过低、过高,缝合技术欠佳等。此外,术后子宫切口感染,影响切口愈合,也是导致切口裂开出血的重要因素。尤其是肥胖、合并糖尿病等产妇,因自身愈合能力相对较差,且易发生感染,剖宫产术后子宫切口裂开风险更高。
5.感染:子宫内膜炎、子宫肌炎等感染可引起子宫局部血管扩张、充血,导致晚期产后出血。产后产妇身体抵抗力下降,若不注意个人卫生,如不及时更换会阴垫、过早进行盆浴等,细菌易侵入子宫,引发感染。感染还可影响子宫收缩,加重出血症状。感染导致的晚期产后出血,多伴有发热、恶露增多且有臭味等表现。
二、特殊人群温馨提示
1.高龄产妇:由于身体机能相对下降,高龄产妇产后子宫复旧能力较弱,发生晚期产后出血的风险相对较高。产后应密切观察恶露情况,注意休息,保证充足睡眠,避免过度劳累。增加营养摄入,尤其是富含蛋白质、维生素等营养物质,以促进身体恢复和子宫复旧。同时,严格按照医生指导进行产后复查,及时发现并处理可能存在的问题。
2.剖宫产产妇:剖宫产术后应特别注意切口护理,保持切口清洁干燥,避免感染。产后适当活动,促进恶露排出,但避免剧烈运动和腹部用力,防止影响子宫切口愈合。若出现阴道大量出血、腹痛加剧等异常情况,应立即就医。此外,剖宫产产妇再次妊娠时,需间隔一定时间,一般建议23年,以降低子宫破裂等风险,进而减少晚期产后出血发生可能。
3.有多次流产史产妇:多次流产易导致子宫内膜损伤,胎盘着床可能异常,增加胎盘、胎膜残留风险。产后需密切观察阴道出血情况,一旦发现出血异常,及时告知医生。可在医生指导下适当使用促进子宫收缩药物,帮助子宫复旧,减少晚期产后出血发生。同时,注意心理调适,避免因多次流产带来的心理压力影响身体恢复。
4.合并基础疾病产妇:如合并糖尿病、高血压等基础疾病的产妇,产后发生感染、子宫复旧不全等风险增加。应积极控制基础疾病,严格遵医嘱用药,保持血糖、血压稳定。注意个人卫生,防止感染。同时,定期进行产后复查,监测子宫恢复情况及身体各项指标,以便及时发现并处理晚期产后出血等问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