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续性房颤的病因可能包括心脏器质性疾病、高血压性心脏病、甲状腺功能亢进、年龄增长与退行性变、不良生活习惯、遗传与家族因素等。
1、心脏器质性疾病
冠心病、心肌病、心脏瓣膜病(如二尖瓣狭窄)、心肌梗死等心脏结构或功能异常疾病,会引发心房电活动紊乱,导致持续性房颤。此类疾病常伴随心肌缺血、肥厚或纤维化,破坏心房正常传导路径。
2、高血压性心脏病
长期高血压导致左心房压力负荷增加,引发心房肌肥厚、扩张及纤维化,改变心房电生理特性,诱发持续性房颤。血压控制不佳会加速心房重构,增加房颤发生风险。
3、甲状腺功能亢进
甲状腺激素分泌过多会增强心脏交感神经活性,加速心肌代谢,导致心房肌电活动异常,引发持续性房颤。患者常伴心悸、多汗、体重下降等高代谢症状。
4、年龄增长与退行性变
随年龄增加,心房肌细胞老化、纤维化及传导系统退化,导致心房电传导延迟、不均一性增加,易诱发持续性房颤。老年人群房颤发病率显著高于年轻人。
5、不良生活习惯
长期大量饮酒、吸烟、过度劳累、精神紧张等,会通过神经-体液机制影响心房电生理稳定性,诱发持续性房颤。其中,酒精可直接抑制心肌细胞电传导,导致心房电活动紊乱。
6、遗传与家族因素
部分患者存在房颤相关基因突变(如钾离子通道基因),导致心房肌细胞电活动异常,增加房颤易感性。家族中有房颤病史者,发病风险较普通人群升高。
若出现持续性心悸、胸闷、脉搏短绌(心率>脉率)等症状,需立即至心内科就诊,完善心电图、动态心电图、心脏超声等检查。确诊后需遵医嘱规范抗凝治疗(预防血栓栓塞)、控制心室率(如使用β受体阻滞剂)及必要时行导管射频消融术,避免延误治疗导致心力衰竭或脑卒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