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缺血性脑血管病症状有哪些
慢性缺血性脑血管病症状多样,包括认知功能障碍(如记忆力减退、注意力不集中、执行功能变差,约30%60%患者有此表现)、运动功能异常(肢体无力、精细动作障碍)、感觉异常(肢体麻木、感觉减退)、语言功能障碍(言语表达与理解困难)、精神情绪改变(抑郁、焦虑、人格改变)及头晕头痛。特殊人群方面,老年人因身体机能和基础疾病影响,要严控基础病,家属需关注其症状,留意药物不良反应;有家族病史人群遗传风险高,应早养成健康生活方式并定期体检,有症状及时就医;生活方式不健康人群如长期吸烟、酗酒、缺乏运动等,需调整生活方式,有可疑症状及时纠正并就医。
一、慢性缺血性脑血管病的症状
1.认知功能障碍:慢性缺血性脑血管病可导致脑白质病变、脑萎缩等,从而引起认知功能下降。早期可能表现为记忆力减退,尤其是对近期发生的事情遗忘较为明显,例如经常忘记刚刚做过的事、说过的话。随着病情进展,可能出现注意力不集中,在进行工作、学习或日常活动时容易分心。同时,执行功能也会受到影响,像规划一件事情、安排任务顺序等能力逐渐变差。有研究表明,慢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中,约30%60%会出现不同程度的认知功能障碍。
2.运动功能异常:患者可能出现肢体无力,开始时可能只是轻微的乏力,如走路时感觉一侧腿部沉重,上楼梯费力等,严重时可导致肢体活动受限,影响正常行走,甚至需要借助拐杖或轮椅。部分患者还会出现精细动作障碍,比如系扣子、拿筷子等动作变得不灵活,这是因为大脑缺血影响了支配手部精细动作的神经功能。
3.感觉异常:常见的有肢体麻木,可表现为一侧肢体或双侧肢体的麻木感,像蚂蚁爬行的感觉,从手指、脚趾等部位开始,逐渐向肢体近端蔓延。有些患者还会出现感觉减退,对冷热、疼痛等刺激的感知变得迟钝,可能导致在日常生活中不小心烫伤、擦伤而不自知。
4.语言功能障碍:部分患者会出现言语表达困难,想说的话不能准确表达出来,话语中可能出现词汇缺失、语序混乱等情况。还有些患者存在言语理解障碍,能够听到别人说话,但不能理解话语的含义,与他人交流存在困难。这是由于大脑中负责语言功能的区域因缺血而受损。
5.精神情绪改变:患者可能出现抑郁症状,表现为情绪低落、对日常活动失去兴趣、自责自罪等。也可能出现焦虑情绪,经常莫名地紧张、担心,坐立不安。此外,还可能出现人格改变,如原本性格开朗的人变得沉默寡言、冷漠等。这些精神情绪的改变与大脑缺血影响神经递质的平衡以及神经通路的完整性有关。
6.头晕头痛:头晕是较为常见的症状,患者常感觉头部昏沉、不清醒,有时会有天旋地转的感觉,尤其在突然起身或转头时加重。头痛一般为隐痛或胀痛,可发生在头部的一侧或双侧,程度轻重不一。头晕头痛的发生是因为大脑慢性缺血,导致脑血管痉挛或脑组织代谢紊乱。
二、特殊人群温馨提示
1.老年人:老年人本身身体机能下降,患慢性缺血性脑血管病的风险更高。由于老年人常合并多种基础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等,这些疾病会进一步加重脑血管病变。因此,老年人要更加严格地控制基础疾病,定期监测血压、血糖、血脂等指标。在症状方面,老年人反应可能相对迟钝,出现轻微的认知、运动、感觉等症状时,容易被忽视,家属应多关注老年人的日常行为变化,一旦发现异常及时就医。同时,老年人在治疗过程中,由于身体对药物的耐受性较差,要密切观察药物不良反应,遵循医嘱调整药物剂量。
2.有家族病史人群:如果家族中有慢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其遗传风险相对较高。这类人群应从年轻时就开始关注自身健康,养成良好的生活方式,如戒烟限酒、均衡饮食、适量运动等。定期进行体检,特别是脑血管相关检查,如颈部血管超声、头颅CT或MRI等,以便早期发现血管病变,采取干预措施。一旦出现类似慢性缺血性脑血管病的症状,哪怕很轻微,也不能掉以轻心,要及时就医明确诊断。
3.生活方式不健康人群:长期吸烟的人群,烟草中的有害物质会损伤血管内皮细胞,促进动脉粥样硬化形成,增加慢性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发病风险。应尽早戒烟,同时避免吸入二手烟。长期大量饮酒者,酒精会影响血压、血脂代谢,导致血管弹性下降,也要逐渐戒酒。缺乏运动、长期熬夜、饮食过咸过油的人群,应积极调整生活方式,增加运动量,保证充足睡眠,饮食以清淡、均衡为主。这些人群如果出现头晕、肢体麻木等可疑症状,要及时纠正生活方式并就医检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