脾肾阳虚为什么会便秘
脾肾阳虚导致便秘,其理论基础在于阳气推动、温煦、津液代谢及气化功能失常。常见表现除排便困难外,还有面色苍白、畏寒肢冷等虚寒症状,与实热、气滞便秘有别。诊断依靠症状、舌脉综合判断。治疗可采用中药辨证论治、艾灸特定穴位、饮食多吃温热健脾补肾食物、适当有氧运动。特殊人群中,老年人用药量和艾灸温度要适宜,运动选适合项目;孕妇用药、艾灸谨慎,注意营养均衡;儿童先饮食和运动调理,用药需严格遵医嘱。
一、脾肾阳虚导致便秘的中医理论基础
1.阳气推动作用减弱:中医认为,阳气具有推动人体脏腑经络生理活动的作用。肾阳为一身阳气之根本,脾阳根于肾阳。当脾肾阳虚时,阳气虚弱,无力推动肠道蠕动,导致糟粕在肠道内停留时间延长,水分被过度吸收,从而引起便秘。例如,一些老年人肾阳渐衰,脾阳亦不足,常出现排便困难的情况。
2.温煦功能失常:肾阳和脾阳对肠道有温煦作用,可维持肠道正常的生理功能。脾肾阳虚时,肠道失于温煦,其传导糟粕的功能就会受到影响,使糟粕凝结,难以排出体外,进而形成便秘。就像自然界中,天气寒冷时,水会凝结成冰,肠道在阳气不足温煦的状态下,糟粕也会类似地变得“凝结”。
3.津液代谢失调:脾主运化水液,肾主水,二者在津液代谢中发挥重要作用。脾肾阳虚时,津液代谢失常,一方面,津液不能正常布散到肠道以滋润肠道,导致肠道干涩;另一方面,脾肾阳虚不能蒸腾气化津液,使大肠传导无力,从而引发便秘。临床研究发现,一些慢性疾病患者,因久病伤及脾肾阳气,常伴有津液不足和便秘的症状。
4.气化功能障碍:肾的气化功能对糟粕的排泄至关重要。若肾阳不足,气化失司,不能助脾运化,不能推动糟粕下行,就会造成便秘。比如部分患有肾病的患者,由于肾脏功能受损,导致肾阳亏虚,气化无力,进而出现便秘症状。
二、脾肾阳虚便秘的常见表现及与其他类型便秘的区别
1.常见表现:脾肾阳虚便秘患者除了排便困难外,还常伴有面色苍白、畏寒肢冷、腰膝酸软、腹中冷痛、小便清长等症状。其大便不一定干结,可能表现为虽有便意,但临厕努挣乏力,排出困难。例如,部分年老体弱患者,常感腹部冷痛,即便大便并不干结,也难以顺利排出。
2.与其他类型便秘区别:与实热便秘相比,实热便秘多表现为大便干结,腹胀腹痛,面红身热,口臭口干等实热症状;而脾肾阳虚便秘以虚寒症状为主。与气滞便秘相比,气滞便秘主要表现为排便困难,大便并不干结,但胸胁胀满,嗳气频作,多因情志不畅诱发;脾肾阳虚便秘则主要因阳气虚衰引起,虚寒症状突出。
三、脾肾阳虚便秘的诊断
1.症状诊断:医生主要依据患者的症状进行初步判断,如排便困难伴有上述提及的畏寒肢冷、腰膝酸软、腹中冷痛等脾肾阳虚症状。同时,还会详细询问患者的生活方式,如是否长期贪凉饮冷、过度劳累等,以及病史,若有慢性肾病、慢性脾胃病等病史,更支持脾肾阳虚便秘的诊断。
2.舌脉诊断:舌象多表现为舌质淡胖,边有齿痕,舌苔白润;脉象多为沉细弱,尺脉尤甚。但舌脉诊断需结合症状综合判断,不能仅凭舌脉确诊。
四、脾肾阳虚便秘的治疗
1.中药治疗:可选用一些温阳健脾、润肠通便的中药,如肉苁蓉、锁阳、附子、干姜、黄芪等。但中药的使用需由专业医生根据患者具体情况辨证论治,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2.艾灸治疗:艾灸具有温通经络、散寒除湿、温补阳气的作用。可选取神阙、关元、气海、足三里、肾俞、脾俞等穴位进行艾灸,通过温热刺激穴位,激发人体阳气,促进肠道蠕动,改善便秘症状。艾灸操作应由专业人员进行,避免烫伤。
3.饮食调理:患者应多食用温热、健脾补肾的食物,如羊肉、狗肉、核桃、黑芝麻、山药等。避免食用生冷、油腻、辛辣等刺激性食物,以免损伤脾肾阳气。例如,冬季可适当食用羊肉汤,既能温补脾肾,又有助于缓解便秘。
4.运动锻炼:适当进行有氧运动,如太极拳、八段锦、慢跑等,可促进气血运行,增强体质,改善脾肾功能,有助于缓解便秘。老年人可选择较为温和的太极拳、八段锦;年轻人可根据自身情况选择慢跑等运动。运动要循序渐进,避免过度劳累。
五、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老年人:老年人本身阳气渐衰,患脾肾阳虚便秘的几率较高。在治疗过程中,中药剂量应适当调整,避免峻猛药物损伤正气。艾灸时要注意温度适宜,因为老年人皮肤感觉相对迟钝,防止烫伤。运动锻炼要选择适合自身身体状况的项目,避免剧烈运动导致摔倒等意外。
2.孕妇:孕妇用药需格外谨慎,中药治疗应在医生的严格指导下进行,避免使用可能影响胎儿发育的药物。艾灸时要避免腹部穴位,防止影响胎儿。饮食调理方面,要注意营养均衡,避免因过度进补导致其他孕期问题。若出现便秘加重等情况,应及时就医。
3.儿童:儿童脏腑娇嫩,阳气未充,若出现脾肾阳虚便秘,尽量先采用饮食调理和适当运动的方法。如增加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摄入,如蔬菜、水果等,鼓励儿童多活动。若非必要,不建议过早使用中药或艾灸治疗。如需用药,必须在医生指导下严格控制剂量和疗程,避免药物对儿童生长发育造成不良影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