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结核主要是经口感染,少数情况下也可通过血行播散和邻近器官结核的直接蔓延感染,患者吞下含结核分枝杆菌的痰液、与开放性肺结核患者共餐、饮用未经消毒的带菌牛奶、食用被结核分枝杆菌污染的水等均可导致感染。
肠结核是由于结核分枝杆菌侵犯肠道而引起的慢性特异性感染。其主要感染途径是经口感染,具体包括以下几种情况:
患者吞下含结核分枝杆菌的痰液,从而导致感染。
与开放性肺结核患者共餐,或饮用未经消毒的带菌牛奶,也可能使结核分枝杆菌通过食物进入肠道。
食用被结核分枝杆菌污染的水,也是感染肠结核的一种途径。
此外,血行播散和邻近器官结核的直接蔓延也可能导致肠结核,但这些情况相对较少见。
肠结核的临床表现多样,轻重不一,有些患者可能没有明显症状,而有些患者则可能出现腹痛、腹泻、便秘等消化系统症状,以及发热、盗汗、乏力等全身症状。诊断主要依靠病史、症状、体征、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检查等综合判断。
对于肠结核的治疗,通常采用抗结核药物治疗,如异烟肼、利福平、吡嗪酰胺等。治疗时间较长,需要患者坚持按时服药,并定期进行复查。此外,还需要注意饮食调理,给予高热量、高蛋白、高维生素的食物,以提高患者的免疫力和抵抗力。
需要注意的是,肠结核的诊断和治疗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对于有肠结核高危因素的人群,如开放性肺结核患者的密切接触者、免疫力低下者等,应定期进行检查,以便早发现、早治疗。同时,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如勤洗手、不随地吐痰等,也有助于预防肠结核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