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血吸虫病是由日本血吸虫寄生在门静脉系统所引起的疾病,主要病变为肝与结肠由虫卵引起的肉芽肿,急性期有发热、腹痛、腹泻、脓血便、肝肿大与压痛,慢性期以肝脾肿大为主,晚期可发展为肝硬化、巨脾与腹水,儿童和青少年如感染严重,可影响生长发育、身体和智力发育。其潜伏期一般为40天左右,平均为40天,主要通过粪便涂片法、毛蚴孵化法、环卵沉淀试验、间接血凝试验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等进行诊断,吡喹酮是主要治疗药物。预防的关键是避免接触疫水。
1.发热:发热是日本血吸虫病最常见的症状之一,体温可高达38℃-40℃,一般持续3-5天。
2.腹痛:腹痛是日本血吸虫病的另一个常见症状,主要位于脐周或下腹,呈阵发性隐痛。
3.腹泻:腹泻是日本血吸虫病的常见症状之一,大便次数增多,呈水样或糊状。
4.肝脾肿大:日本血吸虫病可导致肝脾肿大,肝脏肿大较为明显。
5.咳嗽、咳痰:部分患者可出现咳嗽、咳痰等症状。
日本血吸虫病的诊断主要依靠病原学检查和血清学检查。病原学检查主要包括粪便涂片法和毛蚴孵化法,血清学检查主要包括环卵沉淀试验、间接血凝试验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等。
日本血吸虫病的治疗主要包括病原治疗和对症治疗。病原治疗主要使用吡喹酮,剂量为60mg/kg,分2-3次口服,疗程为4天。对症治疗主要包括退热、止痛、止泻等。
预防日本血吸虫病的关键是避免接触疫水。在血吸虫病流行地区,应避免接触疫水,如需接触,应穿防护衣、戴防护手套和口罩,并涂抹防护油膏。同时,应加强粪便管理,避免粪便污染水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