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物性肝损伤是指由各类处方药或非处方药等诱发的肝损伤,不会传染给别人,其病因包括药物及个体差异,症状有乏力、恶心、黄疸、腹痛等,严重可导致肝功能衰竭,诊断需结合症状、肝功能检查等,治疗方法是停止使用可疑药物并进行支持性治疗,严重的可能需住院或进行肝移植,预防方法是遵医嘱用药、不自行服用多种药物、告知医生正在使用的所有药物、定期进行肝功能检查。
1.病因:
药物:许多药物都可能导致肝损伤,包括抗生素、解热镇痛药、抗抑郁药、抗肿瘤药等。
个体差异:有些人对某些药物特别敏感,容易发生肝损伤。
2.症状:
乏力、恶心、呕吐、食欲不振等。
黄疸(皮肤和眼白发黄)。
腹痛、腹胀等。
严重的肝损伤可能导致肝功能衰竭。
3.诊断:
医生会根据症状、肝功能检查(如转氨酶、胆红素等)和其他相关检查来诊断药物性肝损伤。
有时可能需要排除其他可能导致肝损伤的原因,如病毒性肝炎、酒精性肝病等。
4.治疗:
停止使用可疑的药物。
给予支持性治疗,如保肝药物、营养支持等。
严重的肝损伤可能需要住院治疗,甚至进行肝移植。
5.预防:
遵循医生的建议,按照正确的剂量和使用方法使用药物。
不要自行服用多种药物,尤其是未经医生批准的药物。
告知医生正在使用的所有药物,包括处方药、非处方药、中药等。
定期进行肝功能检查。
需要注意的是,药物性肝损伤的发生与个体的遗传因素、健康状况、同时使用的其他药物等因素有关。如果正在服用某种药物并出现肝功能异常的症状,应及时就医,并告知医生正在使用的其他药物。医生会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评估和治疗。此外,对于特殊人群,如老年人、患有基础疾病的人、孕妇等,药物性肝损伤的风险可能更高,因此在使用药物时需要更加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