溺水引起的心脏骤停怎么办
溺水急救分为现场急救、后续治疗及特殊人群注意事项。现场急救时,先评估环境安全,识别心脏骤停后呼叫急救,接着进行心肺复苏(胸外按压、开放气道、人工呼吸),有AED尽快使用。后续治疗包括急救人员的高级生命支持和医院ICU全面治疗,如气管插管、药物治疗、维持生命体征稳定等。特殊人群方面,儿童和婴儿要注意按压力度与保暖,老年人因基础疾病病情复杂且骨质疏松,有基础疾病患者要综合考虑基础疾病对急救和治疗的影响。
一、现场急救
1.评估环境安全:施救者首先要确保自身及周围环境安全,避免在危险环境下实施救援,防止自身受伤或造成二次伤害。如溺水发生在湍急河流或靠近带电设备区域等,需谨慎靠近。
2.识别心脏骤停:快速判断患者有无反应,可轻拍并呼喊患者。同时,检查呼吸,观察患者胸部起伏,时间约510秒。若患者无反应且无呼吸或仅有濒死叹息样呼吸,可判定为心脏骤停,立即启动急救措施。
3.呼叫急救:第一时间拨打当地急救电话,如120,准确告知事发地点、患者情况等关键信息。在等待急救人员过程中,持续进行现场急救。
4.心肺复苏(CPR):
胸外按压:让患者仰卧在坚实平面上,施救者双手交叠,掌根置于患者两乳头连线中点,垂直用力按压,按压深度至少5厘米,频率每分钟100120次。按压应平稳、有规律,避免中断。对于儿童患者,按压深度约为胸廓前后径的1/3,婴儿约为4厘米。按压部位对于儿童同样为两乳头连线中点,婴儿则为两乳头连线中点下方1横指处。
开放气道:清理患者口腔、鼻腔内的异物,如泥沙、水草等。采用仰头抬颌法开放气道,即一手置于患者前额,向下压,另一手托起下颌,向上抬,使患者下颌角与耳垂连线和地面垂直,以保持气道通畅。
人工呼吸:捏住患者鼻子,口对口吹气2次,每次持续约1秒,观察患者胸廓是否起伏。若胸廓有起伏,说明气体进入肺部。对于儿童和婴儿,吹气力度要适中,避免过度通气。
5.电除颤:若现场有自动体外除颤仪(AED),应尽快获取并按照语音提示操作。AED到达后,在患者胸部粘贴电极片,分析心律,若提示需要除颤,在所有人离开患者身体后,按下除颤按钮。除颤后立即继续进行CPR。
二、后续治疗
1.高级生命支持:急救人员到达后,会进行进一步的生命支持治疗,如气管插管、建立静脉通路等,以保证患者呼吸和循环稳定。可能会使用肾上腺素等药物来提升患者心跳和血压。
2.院内治疗:患者被送往医院后,会进入重症监护病房(ICU)进行全面评估和治疗。包括维持呼吸循环稳定,纠正水电解质紊乱和酸碱失衡。可能会进行亚低温治疗,以减轻脑损伤。同时,密切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意识状态、心电图等指标,防治并发症,如肺部感染、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等。
三、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儿童和婴儿:儿童和婴儿的心肺功能尚未发育完全,在进行胸外按压时,力度要适当调整,避免因用力过猛造成肋骨骨折等损伤。对于婴儿,单人施救时,可用两手指进行胸外按压。同时,儿童和婴儿体温调节能力差,在急救和后续治疗过程中,要注意保暖,避免低体温。
2.老年人:老年人可能存在多种基础疾病,如心血管疾病、肺部疾病等,溺水引起心脏骤停后,病情可能更复杂,预后相对较差。在急救过程中,除关注心脏骤停的处理外,还要留意基础疾病可能带来的影响。同时,老年人骨质较疏松,胸外按压时要注意力度,避免造成骨折。
3.有基础疾病患者:如心脏病患者,溺水后心脏骤停可能诱发原有心脏病加重。糖尿病患者,可能因溺水应急状态出现血糖波动,在治疗过程中要密切监测血糖并及时调整。对于有慢性肺部疾病患者,溺水可能导致肺部感染等并发症风险增加,要加强肺部护理和感染防控。在急救和后续治疗中,要综合考虑基础疾病对治疗的影响,调整治疗方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