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后出血如何预防
产后出血的预防分为产前、产时和产后三个阶段,以及针对特殊人群的温馨提示。产前通过加强孕期保健,识别并处理高危因素;纠正贫血,提高孕妇对失血耐受性;控制体重,维持良好身体状态来降低风险。产时正确处理各产程,避免产程异常及软产道损伤,同时预防性使用宫缩剂。产后密切观察产妇生命体征、阴道流血及子宫收缩情况,促进子宫收缩。特殊人群如高龄、有多次流产史、合并内科疾病的产妇,因其产后出血风险较高,孕期需更严格产检、积极治疗,分娩前后医生会针对性预防,产后要密切观察自身情况并遵医嘱。
一、产前预防
1.加强孕期保健:对孕妇进行全面系统的产前检查,及时发现并处理高危因素。如对有多次流产史、剖宫产史、前置胎盘、胎盘早剥、双胎妊娠、羊水过多、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等高危因素的孕妇,应加强管理,提前制定分娩计划,适时住院待产。这是因为这些高危因素会增加产后出血的发生风险,通过早期识别和干预,可降低风险。
2.纠正贫血:孕期积极纠正孕妇贫血,可提高孕妇的造血功能及对失血的耐受性。一般建议孕妇从孕中期开始补充铁剂和叶酸,定期复查血常规,使孕妇血红蛋白维持在正常水平。研究表明,贫血孕妇产后出血的发生率高于非贫血孕妇,纠正贫血可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产后出血。
3.控制体重:孕期合理饮食,适当运动,避免孕妇体重增长过快。肥胖孕妇在分娩过程中易出现宫缩乏力等情况,增加产后出血风险。通过控制体重,可维持孕妇良好的身体状态,利于分娩过程顺利进行。
二、产时预防
1.正确处理产程:
第一产程:密切观察产程进展,注意产妇的宫缩、胎心及宫口扩张情况。对宫缩乏力者,可在排除头盆不称后,适时使用缩宫素加强宫缩,促进产程进展,避免产程延长导致产妇体力消耗过大,进而引起宫缩乏力性产后出血。
第二产程:指导产妇正确使用腹压,避免胎儿娩出过快或过慢。助产人员要熟练掌握助产技术,避免软产道损伤。对于会阴过紧、胎儿过大等情况,适时进行会阴切开,以减少分娩时的阻力,防止软产道撕裂导致产后出血。
第三产程:胎儿娩出后,不要过早牵拉脐带,应等待胎盘自然剥离征象出现后,轻柔牵拉脐带协助胎盘娩出。胎盘娩出后,仔细检查胎盘、胎膜是否完整,如有残留,应及时清理,避免因胎盘胎膜残留引起产后出血。研究显示,正确处理第三产程可有效降低产后出血发生率。
2.预防性使用宫缩剂:在胎儿前肩娩出后,常规预防性应用宫缩剂,如缩宫素、卡前列素氨丁三醇等。宫缩剂可促进子宫收缩,减少子宫出血,是预防产后出血的重要措施之一。
三、产后预防
1.密切观察:产后2小时内是产后出血的高发时段,应密切观察产妇的生命体征、阴道流血量、子宫收缩情况等。产房应配备齐全的抢救设备和药品,以便及时发现并处理产后出血。产后24小时内,仍需对产妇进行严密观察,警惕迟发性产后出血。
2.促进子宫收缩:产后按摩子宫,可刺激子宫收缩,减少出血。一般采用单手或双手环形按摩子宫底,频率约每分钟100次,至子宫收缩变硬。同时,可继续使用宫缩剂,维持子宫良好的收缩状态。
特殊人群温馨提示:
1.高龄产妇:由于身体机能下降,高龄产妇产后出血风险相对较高。孕期应更加严格地进行产检,密切关注自身健康状况。分娩过程中,医生会加强监护,根据具体情况及时采取相应措施预防产后出血。产后需更密切观察子宫收缩及阴道流血情况,如有异常及时告知医生。
2.有多次流产史产妇:多次流产可能导致子宫内膜损伤,增加产后出血风险。孕期应积极配合医生治疗,修复子宫内膜。分娩时要如实告知医生流产史,以便医生提前做好预防产后出血的准备。产后要注意休息,促进身体恢复,观察阴道流血及子宫恢复情况。
3.合并内科疾病产妇:如合并高血压、糖尿病等内科疾病的产妇,产后出血风险也较高。孕期需积极控制基础疾病,使病情稳定。分娩前后,医生会根据病情调整治疗方案,预防产后出血。产后要严格按照医生的指导,继续治疗内科疾病,同时观察子宫收缩和阴道流血情况,防止因内科疾病影响子宫复旧而导致产后出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