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心肌梗死是冠状动脉急性、持续性缺血缺氧所引起的心肌坏死,多有剧烈而持久的胸骨后疼痛,休息及硝酸酯类药物不能完全缓解,伴有血清心肌酶活性增高及进行性心电图变化,可并发心律失常、心力衰竭、心源性休克等,常可危及生命。其主要病因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治疗方法包括一般治疗、药物治疗、手术治疗等,预防措施包括改变生活方式、控制危险因素、定期体检等。
以下是关于急性心肌梗死的一些关键信息:
1.病因:主要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造成一支或多支血管管腔狭窄和心肌血液供应不足,而侧支循环尚未充分建立。在此基础上,一旦血供急剧减少或中断,使心肌严重而持久地急性缺血达20~30分钟以上,即可发生心肌梗死。
2.症状:典型的症状是出现持久的胸骨后剧烈疼痛、发热、白细胞计数和血清心肌坏死标志物增高以及心电图进行性改变。部分患者可无疼痛,一开始即表现为休克或急性心力衰竭。约半数以上的患者在起病前1~2天或1~2周有前驱症状,最常见的是原有的稳定型心绞痛变为不稳定型,或继往无心绞痛,突然出现长时间心绞痛。
3.检查:心电图、心肌酶学检查、冠状动脉造影等有助于诊断。
4.治疗:包括一般治疗、药物治疗、手术治疗等。治疗方法的选择取决于梗死的部位、范围、患者的整体状况等因素。
5.预防:通过改变生活方式(如戒烟、健康饮食、适量运动等)、控制危险因素(如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等)、定期体检等措施,可以预防急性心肌梗死的发生。
需要注意的是,急性心肌梗死是一种严重的疾病,一旦发生,应立即就医,以便得到及时的治疗。此外,对于有心血管疾病高危因素的人群,如老年人、高血压患者、糖尿病患者等,应定期进行体检,以便早发现、早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