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溶血病是因母子血型不合,母亲产生血型抗体进入胎儿体内引发的同族免疫性溶血,常见症状有黄疸、贫血、胆红素脑病等,严重可危及生命,若怀疑有此病,需及时进行胆红素测定、血型检查等明确诊断,并采取光照疗法、药物治疗、换血疗法等治疗措施。
1.黄疸:大多数Rh溶血病和少数ABO溶血病在生后2~5天出现黄疸,Rh溶血病多发生在生后6~10天,ABO溶血病多发生在生后2~3天。黄疸于4~5天达到高峰,多为中度黄疸,少数为重度黄疸。若黄疸出现过早、发展过快、程度过重,或退而复现,均应怀疑有新生儿溶血病。
2.贫血:轻重不一,通常发生在Rh溶血病。多数Rh溶血病患儿在生后3~5周发生贫血,而ABO溶血病患儿在生后24小时内出现贫血。
3.胆红素脑病:胆红素脑病是新生儿溶血病最严重的并发症,早产儿更易发生。一般发生在生后7~14天,早产儿可更早发生。常表现为吃奶差、反应差、尖叫、抽搐、角弓反张甚至呼吸衰竭等。
4.其他:部分患儿可出现肝脾肿大,严重者可出现心力衰竭。
如果母亲血型为Rh阴性,而胎儿血型为Rh阳性,需要警惕新生儿溶血病的发生。如果母亲血型为ABO血型,而胎儿血型为A型或B型,也需要注意观察新生儿的情况。对于怀疑有新生儿溶血病的患儿,应及时进行胆红素测定、血型检查等,以明确诊断。
治疗方面,主要包括以下措施:
1.光照疗法:是降低血清胆红素最简便而有效的方法。
2.药物治疗:应用药物减少胆红素的产生,加速胆红素的清除。
3.换血疗法:如果胆红素水平过高,或出现胆红素脑病的迹象,可能需要进行换血治疗。
总之,新生儿溶血病的临床表现多样,严重者可导致胆红素脑病,甚至危及生命。对于高危人群,应密切观察新生儿的情况,及时发现并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