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消化道出血名词解释
上消化道出血是指屈氏韧带以上的消化道出血,病因多样,以上消化道疾病为主,临床表现为呕血和(或)黑粪,伴有周围循环衰竭,部分患者有发热、氮质血症等,主要依靠实验室检查、胃镜等明确诊断,治疗方法包括一般治疗、补充血容量、止血治疗等,预后与多种因素有关。
病因
上消化道疾病:常见的有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消化性溃疡、急性糜烂出血性胃炎和胃癌。
上消化道邻近器官或组织的疾病:胆道出血、胰腺疾病累及十二指肠、主动脉瘤破入食管、胃等。
全身性疾病:常见的有血管性疾病、血液系统疾病、尿毒症、应激性溃疡等。
临床表现
呕血和黑粪:是上消化道出血的特征性表现。出血部位在幽门以上者常伴有呕血,幽门以下者常表现为黑粪。但若出血量小、速度慢,亦可无呕血或黑粪。
失血性周围循环衰竭:出血量较大时,可出现头晕、乏力、心悸、恶心、口渴、黑蒙、晕厥等症状,严重者可出现休克。
发热:一般在38.5℃以下,持续3~5天。
氮质血症:一般在出血后数小时血尿酸氮开始上升,24~48小时达高峰,3~4天后恢复正常。
辅助检查
实验室检查:血常规、血型、出凝血时间、大便潜血试验等。
胃镜检查:是上消化道出血病因诊断的首选检查方法。
X线钡餐检查:对胃镜检查禁忌或不愿接受胃镜检查者,或胃镜检查阴性但怀疑病变在十二指肠降段以下者,可选择X线钡餐检查。
其他检查:选择性动脉造影、放射性核素扫描、CT、MRI等。
治疗
一般治疗:卧床休息,禁食或进流食,保持呼吸道通畅,避免呕血时引起窒息。
补充血容量:立即建立静脉通道,快速补液,纠正休克。
止血治疗:药物止血、内镜下止血、手术治疗等。
预后
上消化道出血的预后与病因、出血量、出血速度、患者年龄、全身情况等因素有关。
急性大出血、有严重伴随疾病、治疗后反复出血者预后较差。
总之,上消化道出血是一种常见的急症,需要及时诊断和治疗。在日常生活中,应注意饮食规律,避免食用辛辣、刺激性食物,避免饮酒,保持良好的心态,避免长期精神紧张和焦虑。如有上消化道出血的症状,应立即就医,以免延误病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