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新生儿溶血病
新生儿溶血病是母婴血型不合引起的同族免疫性溶血,常见病因有ABO血型不合(多为母亲O型胎儿A或B型,常发生于第一胎)和Rh血型不合(Rh阴性母亲再次妊娠Rh阳性胎儿,常在第二胎发病)。临床表现以黄疸(生后24小时内出现并加重)、贫血、肝脾肿大为主。诊断依靠血型、抗体、血常规及血清胆红素测定等检查。治疗措施包括光照疗法、药物治疗(如静脉用丙种球蛋白、白蛋白)和换血疗法。预防需做好产前检查,孕妇血型特殊或有不良孕产史更应密切监测,抗体效价升高可孕期干预。家长对患儿要密切观察黄疸、喂养情况,确诊后积极配合治疗并注意治疗注意事项。
一、新生儿溶血病的定义
新生儿溶血病是指母婴血型不合引起的同族免疫性溶血,胎儿从父亲遗传获得母亲所不具有的血型抗原,此抗原通过胎盘进入母体,刺激母体产生相应的血型抗体,当再次妊娠时,该抗体通过胎盘进入胎儿体内,与胎儿红细胞表面的相应抗原结合,发生免疫反应,致使胎儿、新生儿红细胞破坏而引起溶血。
二、常见病因
1.ABO血型不合:最为常见,多发生于母亲O型而胎儿A型或B型。由于自然界中广泛存在A、B血型物质,O型血母亲在妊娠前已接触过A、B血型物质,可产生抗A或抗B抗体,妊娠时此类抗体通过胎盘进入胎儿体内,引起溶血。ABO溶血病多发生在第一胎,约40%-50%。
2.Rh血型不合:Rh血型系统有5种主要抗原,即D、E、C、c、e,其中以D抗原性最强,临床上将含D抗原者称Rh阳性,不含者为Rh阴性。Rh溶血病一般发生在Rh阴性母亲再次妊娠Rh阳性胎儿时,第一胎胎儿红细胞进入母体量少,产生抗D抗体不足,一般不发病;再次妊娠时,少量胎儿红细胞进入母体,刺激母体产生大量抗D抗体,通过胎盘进入胎儿体内导致溶血。Rh溶血病一般较少发生在未输过血母亲的第一胎,常在第二胎起发病。
三、临床表现
1.黄疸:是新生儿溶血病最主要的临床表现,多数在生后24小时内出现并迅速加重。血清胆红素以未结合胆红素升高为主,如不及时治疗,胆红素水平过高可透过血脑屏障,引起胆红素脑病,导致严重神经系统后遗症。
2.贫血:程度不一,轻者不易察觉,重者可引起心力衰竭。部分Rh溶血病患儿在出生后2-6周,因抗体持续存在,继续溶血,可发生晚期贫血。
3.肝脾肿大:Rh溶血病患儿肝脾肿大较为明显,是因为髓外造血代偿性增生所致。ABO溶血病患儿肝脾肿大相对较轻。
四、诊断方法
1.血型检查:检查母婴ABO和Rh血型,了解有无血型不合。
2.抗体检测:母亲血清中检测到与胎儿红细胞抗原相应的抗体,如抗A或抗B抗体、抗D抗体等。
3.血常规:了解患儿贫血程度,网织红细胞、有核红细胞计数等,溶血病时常有贫血、网织红细胞和有核红细胞升高。
4.血清胆红素测定:动态监测血清胆红素水平,观察其上升速度和峰值,判断病情严重程度。
五、治疗措施
1.光照疗法:是降低血清未结合胆红素简单而有效的方法。通过光照使未结合胆红素转变为水溶性异构体,经胆汁和尿液排出。
2.药物治疗:如静脉用丙种球蛋白,可阻断Fc受体,抑制溶血过程;白蛋白可增加未结合胆红素的结合,减少胆红素脑病的发生。
3.换血疗法:用于重症母婴血型不合的溶血病,可换出部分血中游离抗体和致敏红细胞,减轻溶血,同时换出血中大量胆红素,防止发生胆红素脑病。
六、预防措施
1.产前检查:孕妇应定期进行产前检查,包括血型检查、抗体检测等,尤其是既往有不良孕产史者。若孕妇为O型血或Rh阴性血,更需密切监测抗体效价。
2.孕期干预:对于抗体效价升高者,可在医生指导下采取相应措施,如中药调理等,但需严格遵循医嘱使用。
七、特殊人群温馨提示
对于新生儿溶血病患儿,家长需密切观察黄疸情况,如黄疸出现时间、程度、进展速度等,一旦发现异常,及时就医。同时,要注意患儿的喂养情况,保证营养摄入,增强机体抵抗力。对于有溶血病家族史或母亲血型特殊的孕妇,应更加重视产前检查,严格按照医生要求进行各项监测和干预,以降低新生儿溶血病的发生风险。若已确诊新生儿溶血病,需积极配合医生治疗,了解治疗过程中的注意事项,如光照疗法时对患儿眼睛、会阴部的保护等,确保治疗安全有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