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判断上消化道出血的停止
判断上消化道出血是否停止可从症状与体征、实验室检查、特殊检查着手,并关注特殊人群情况。症状与体征方面,不再呕血、黑便次数减少且性状转正常,生命体征平稳,贫血症状减轻提示出血可能停止;实验室检查中,血常规指标不再下降甚至回升、血尿素氮降至正常范围表明出血可能止住;特殊检查里,胃镜下无活动性出血迹象、选择性腹腔动脉造影无造影剂外溢等有助于判断出血停止。特殊人群如老年人、儿童、孕妇、有上消化道疾病病史者,判断时要结合各自特点,采取相应措施。
1.症状与体征:
呕血与黑便:如果患者不再呕血,且黑便次数逐渐减少、粪便性状由柏油样便转为正常便,提示出血可能停止。通常,出血停止后,粪便颜色会逐渐变浅,一般在出血停止3天左右,粪便可恢复正常颜色。但如果患者仍频繁呕血或黑便次数增多、粪便稀薄且颜色加深,多表明出血未止。不过,需注意部分患者可能仅表现为黑便而无呕血,此时黑便情况的变化就尤为重要。
生命体征:监测患者的血压、心率、呼吸等生命体征。若血压逐渐稳定,收缩压维持在正常范围(一般成年人收缩压90139mmHg,舒张压6089mmHg),心率平稳(正常成年人安静状态下心率60100次/分钟),且无明显心慌、头晕等不适,说明出血可能得到控制。反之,若血压持续下降、心率加快,即使没有呕血或黑便,也可能存在持续出血。例如,一位患者原本血压正常,出血后血压下降,经治疗后血压回升,但随后又再次下降,同时心率加快,这种情况提示出血未停止。
贫血症状:观察患者面色、口唇、睑结膜等部位,若这些部位逐渐恢复红润,头晕、乏力等贫血症状减轻,提示出血可能停止。但贫血的改善相对缓慢,可能需要一段时间才能明显观察到变化。
2.实验室检查:
血常规:动态监测血红蛋白、红细胞计数及血细胞比容。如果这些指标不再进行性下降,甚至有所回升,说明出血可能停止。一般来说,急性出血后,血红蛋白在34小时后才会出现变化,出血停止后,血红蛋白逐渐回升。但如果血红蛋白持续下降,提示仍有出血。例如,患者初次检查血红蛋白为80g/L,后续复查逐渐下降至70g/L,这表明出血可能在继续。
血尿素氮:上消化道大量出血后,由于血液蛋白质消化产物在肠道吸收,血尿素氮可暂时升高。若出血停止,血尿素氮会逐渐降至正常范围(正常成人血尿素氮为3.27.1mmol/L)。如果血尿素氮持续升高或居高不下,可能提示仍有出血或存在肾功能损害等其他问题。
3.特殊检查:
胃镜检查:这是判断上消化道出血是否停止的重要方法。在出血后的2448小时内进行胃镜检查,若发现出血病灶已无活动性出血迹象,如溃疡底部清洁、无渗血,血管已闭合等,提示出血停止。但如果在胃镜下仍可见病灶处有新鲜血液渗出或血管裸露且有搏动性出血,则表明出血未止。例如,胃镜检查发现胃溃疡处有血凝块附着,且周边无渗血,这种情况多提示出血停止。
其他:选择性腹腔动脉造影等检查,若未发现造影剂外溢等出血征象,也有助于判断出血停止。但这些检查相对复杂,一般不作为常规判断方法。
特殊人群温馨提示:
1.老年人:老年人常合并多种基础疾病,如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等。上消化道出血时,其对出血的耐受性较差,即使出血量不多,也可能迅速出现生命体征变化。在判断出血是否停止时,除关注上述一般指标外,还需密切观察其精神状态、尿量等。因为老年人肾功能可能有所减退,血尿素氮等指标的变化可能受到基础疾病影响,判断时需综合考虑。例如,部分老年人平时血压较高,出血后血压虽有所下降但仍在其基础血压范围内,此时不能简单认为血压正常就无出血,需结合其他指标判断。
2.儿童:儿童表达能力有限,对于呕血和黑便的描述可能不准确。家长需仔细观察孩子的一般情况,如精神状态、食欲、是否哭闹不安等。同时,儿童的血容量相对较小,少量出血也可能对其产生较大影响。在实验室检查时,要注意采血部位和采血量,避免对儿童造成不必要的伤害。在使用药物治疗相关疾病时,要严格遵循儿科用药规范,避免使用对儿童肝肾功能有损害的药物。例如,一些非甾体类抗炎药可能增加儿童上消化道出血风险,应谨慎使用。
3.孕妇:孕妇上消化道出血不仅影响自身健康,还可能危及胎儿。判断出血停止时,除关注自身症状和检查指标外,还需密切监测胎儿的胎心、胎动等情况。由于孕妇身体处于特殊生理状态,一些检查可能需要谨慎选择,如胃镜检查可能需要在权衡利弊后进行。同时,治疗过程中用药需特别谨慎,避免使用对胎儿有不良影响的药物,要充分考虑药物的致畸性等因素。
4.有上消化道疾病病史者:如既往有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肝硬化等病史的患者,再次发生上消化道出血的风险较高。在判断出血停止后,仍需积极治疗原发病,定期复查胃镜等相关检查,以预防再次出血。例如,肝硬化患者即使本次出血停止,由于其门静脉高压的病理基础存在,仍需密切关注病情变化,按医嘱进行规范治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