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破裂怎么办
肝破裂是严重肝脏损伤,多因外伤或自身病变致肝脏血运丰富易大量出血危及生命。症状有腹痛、失血性休克及腹膜刺激征。诊断靠体格、实验室及影像学检查,治疗分非手术(适合血流稳、出血少、损伤轻患者)和手术(适用于血流不稳等严重情况,含多种术式)。术后要做好生命体征、伤口、引流管、饮食护理,康复注意休息、活动及定期复查。特殊人群如儿童、老年人、孕妇及有肝脏基础疾病患者,因各自生理特点或疾病情况,在肝破裂治疗和护理上有不同注意事项。
一、肝破裂的概述
肝破裂是一种严重的肝脏损伤,多由外伤引起,如交通事故、高处坠落、暴力撞击等,也可能因肝脏自身病变,如肝肿瘤、肝脓肿等导致自发性破裂。肝脏血运丰富,一旦破裂,易引发大量出血,若不及时处理,可危及生命。
二、肝破裂的症状
1.腹痛:最为常见的症状,受伤部位多有明显压痛,疼痛可为持续性剧痛,且随出血增加可能蔓延至全腹。
2.失血性休克表现:出血量较大时,患者会出现面色苍白、出冷汗、脉搏细速、血压下降等休克症状,严重者可昏迷。
3.腹膜刺激征:血液流入腹腔刺激腹膜,可出现腹部压痛、反跳痛及腹肌紧张。
三、肝破裂的诊断
1.体格检查:医生通过触诊、叩诊等初步判断肝脏情况,观察有无腹部压痛、反跳痛、肌紧张等腹膜炎体征,以及是否存在移动性浊音提示腹腔积血。
2.实验室检查:血常规可显示血红蛋白及红细胞进行性下降,提示失血;血生化检查有助于了解肝脏功能状态,判断是否存在肝脏原有病变。
3.影像学检查
超声检查:简便、快捷,可初步判断肝脏有无破裂及腹腔内有无积血,但对微小破裂及被血肿掩盖的损伤可能漏诊。
CT检查:能清晰显示肝脏破裂的部位、程度及范围,对肝破裂的诊断准确性高,还可评估腹腔内其他脏器损伤情况。
诊断性腹腔穿刺:若抽出不凝血,提示腹腔内出血,对诊断肝破裂有重要意义,但阴性结果不能完全排除肝破裂。
四、肝破裂的治疗
1.非手术治疗
适应证:适用于血流动力学稳定、出血量少、肝脏损伤程度较轻的患者。
治疗措施:绝对卧床休息,避免剧烈活动及用力排便等增加腹压的动作;严密监测生命体征、血常规等指标变化;给予止血药物,预防感染等对症支持治疗。
2.手术治疗
适应证:血流动力学不稳定,经积极补液、输血等抗休克治疗仍不能纠正休克;腹腔内出血量大,或持续出血;肝脏损伤严重,如粉碎性破裂等。
手术方式
肝单纯缝合修补术:适用于肝脏裂口较浅、整齐,无严重组织缺损的患者,通过缝合裂口达到止血目的。
肝部分切除术:对于肝脏损伤严重、肝组织破碎无法修复,或有肝内较大血管损伤时,需切除损伤的肝组织,以控制出血及预防感染。
肝动脉结扎术:若肝破裂出血难以控制,可结扎损伤处的肝动脉分支,减少出血,但需注意可能影响肝脏血供,导致肝功能损害。
纱布填塞止血术:在病情危急,其他止血方法无效时采用,通过纱布填塞压迫止血,为后续进一步治疗争取时间,但需注意术后感染及再出血风险。
五、肝破裂后的护理与康复
1.术后护理
生命体征监测:密切观察患者体温、血压、脉搏、呼吸等生命体征变化,及时发现异常并处理。
伤口护理:保持伤口敷料清洁、干燥,观察有无渗血、渗液,如有异常及时更换。
引流管护理:若术后留置腹腔引流管,需妥善固定,保持引流通畅,观察引流液的颜色、量及性质,记录24小时引流量。
饮食护理:术后禁食,待胃肠功能恢复后,逐渐从流食、半流食过渡到普食,饮食宜清淡、易消化,富含蛋白质、维生素等营养物质,避免食用辛辣、油腻、刺激性食物。
2.康复注意事项
休息与活动:保证充足的休息,术后3个月内避免剧烈运动及重体力劳动,可适当进行散步等轻度活动,逐渐增加活动量。
定期复查:出院后需定期复查血常规、肝功能、腹部超声或CT等,了解肝脏恢复情况,及时发现有无并发症。
六、特殊人群的注意事项
1.儿童:儿童肝脏相对较大,包膜薄,受伤后更易发生破裂,且儿童对失血耐受性差,病情进展快。治疗过程中需更加密切监测生命体征,选择合适的治疗方式,尽量减少对肝脏功能的影响,避免影响儿童生长发育。在护理方面,要注意安抚儿童情绪,避免因哭闹增加腹压导致再出血。
2.老年人:老年人多合并心肺等基础疾病,对失血及手术的耐受性差,术后发生并发症的风险高。治疗时需充分评估患者身体状况,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积极治疗基础疾病,加强术后护理,预防肺部感染、下肢深静脉血栓等并发症。
3.孕妇:孕妇发生肝破裂不仅威胁孕妇生命,还可能危及胎儿。治疗时需综合考虑孕妇及胎儿情况,尽量选择对胎儿影响小的检查及治疗方法。手术治疗时要注意保护子宫,避免刺激子宫收缩导致流产或早产。术后需密切监测胎儿胎心、胎动等情况,给予适当的保胎治疗。
4.有肝脏基础疾病患者:如患有肝硬化、肝肿瘤等疾病的患者,肝脏质地及结构已发生改变,受伤后更易破裂,且破裂后出血可能更难控制。治疗过程中要积极治疗原发病,同时密切观察肝功能变化,防止因失血及手术加重肝脏损害,引发肝功能衰竭等严重并发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