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黄疸症是新生儿时期因胆红素代谢异常致血中胆红素水平升高,以皮肤、黏膜及巩膜黄染为特征的常见临床问题。分生理性和病理性黄疸,前者23天出现,足月儿2周内消退,胆红素水平有界限且多无需特殊治疗;后者出现早、程度重、持续久等,常由多种疾病引起需及时治疗。病因包括胆红素生成过多、肝脏代谢及胆汁排泄障碍。临床表现为皮肤等黄染,诊断依靠体格、实验室及腹部超声等检查。治疗方法有光照、药物及换血疗法。预防需针对高危孕妇及新生儿,护理要密切观察并保证奶量。早产儿、有家族黄疸病史及母亲有特殊病史的新生儿是特殊人群,需更密切监测与积极治疗。
一、新生儿黄疸症的定义
新生儿黄疸症是指新生儿时期,由于胆红素代谢异常,引起血中胆红素水平升高,而出现以皮肤、黏膜及巩膜黄染为特征的病症,是新生儿中最常见的临床问题。
二、新生儿黄疸症的分类及特点
1.生理性黄疸
生理性黄疸是新生儿出生后23天出现黄疸,46天达到高峰,足月儿在2周内消退,早产儿可延迟到34周。其胆红素水平一般足月儿血清总胆红素不超过221μmol/L(12.9mg/dl),早产儿不超过257μmol/L(15mg/dl)。生理性黄疸通常不需要特殊治疗,是新生儿胆红素代谢特点导致的正常生理现象。
2.病理性黄疸
出现早,生后24小时内即出现;黄疸程度重,血清胆红素足月儿大于221μmol/L(12.9mg/dl)、早产儿大于257μmol/L(15mg/dl),或每日上升超过85μmol/L(5mg/dl);黄疸持续时间长,足月儿超过2周,早产儿超过4周仍未消退;黄疸退而复现;血清结合胆红素超过34μmol/L(2mg/dl)。病理性黄疸常由多种疾病引起,如新生儿溶血病、感染、胆道闭锁等,需要及时就医诊断治疗。
三、新生儿黄疸症的病因
1.胆红素生成过多
新生儿红细胞数量相对较多,且寿命较短,红细胞破坏后产生的胆红素增加。另外,新生儿肝脏处理胆红素能力不足,肠肝循环增加胆红素重吸收,均可导致胆红素生成过多。
2.肝脏胆红素代谢障碍
新生儿肝细胞摄取、结合和排泄胆红素的能力较低,导致胆红素在体内堆积。
3.胆汁排泄障碍
如先天性胆道闭锁、胆汁黏稠综合征等,会阻碍胆红素的正常排泄,使胆红素在体内积聚。
四、新生儿黄疸症的临床表现
主要表现为皮肤、黏膜及巩膜黄染,根据黄疸程度不同,黄染范围可从颜面部逐渐蔓延至躯干、四肢、手足心。黄疸较轻时,皮肤呈浅黄色;黄疸较重时,皮肤呈金黄色,可伴有精神萎靡、嗜睡、吮乳困难、惊恐不安等症状。
五、新生儿黄疸症的诊断
1.体格检查
医生通过肉眼观察新生儿皮肤、巩膜黄染程度,判断黄疸的大致范围和严重程度。
2.实验室检查
检测血清总胆红素、结合胆红素、非结合胆红素水平,判断黄疸类型。血常规检查可了解有无贫血、感染等情况,有助于查找病因。血型及血型抗体检查对新生儿溶血病的诊断有重要意义。
3.其他检查
腹部超声可观察肝脏、胆囊、胆道情况,排查有无胆道闭锁等疾病。
六、新生儿黄疸症的治疗
1.光照疗法
是治疗新生儿黄疸最常用且有效的方法。通过特定波长的光线照射皮肤,使胆红素转化为水溶性异构体,经胆汁和尿液排出体外。
2.药物治疗
根据病因可使用肝酶诱导剂、白蛋白等药物辅助治疗。
3.换血疗法
用于严重的新生儿溶血病或其他原因导致的严重高胆红素血症,可迅速降低胆红素水平,防止胆红素脑病等严重并发症。
七、新生儿黄疸症的预防与护理
1.预防
对于存在新生儿溶血病高危因素的孕妇,孕期应做好监测和干预。新生儿出生后尽早开奶,促进肠道蠕动,减少胆红素重吸收。
2.护理
密切观察新生儿黄疸出现时间、程度及伴随症状,及时发现异常。保证新生儿充足的奶量摄入,促进胆红素排泄。
八、特殊人群温馨提示
1.早产儿
早产儿肝脏功能更不成熟,发生黄疸的几率更高且程度可能更重,黄疸持续时间也更长。因此,对早产儿黄疸应更加密切监测,积极治疗,防止因高胆红素血症导致神经系统损伤等严重并发症。
2.有家族黄疸病史新生儿
此类新生儿出现黄疸的风险可能增加,家长应提高警惕,新生儿出生后注意观察黄疸情况,如有异常及时告知医生。
3.母亲有特殊病史新生儿
若母亲孕期有感染、糖尿病等疾病,可能影响新生儿胆红素代谢,导致黄疸发生风险增加。应加强对这类新生儿的监护,及时发现并处理黄疸问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