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肠梗阻的主要症状有呕吐、腹痛、腹胀、停止排气排便等,治疗方法包括禁食、胃肠减压、补液、纠正电解质紊乱、抗感染治疗和手术治疗,术后需注意饮食调整、观察病情、避免剧烈运动和按时复诊。
一、症状
1.呕吐:这是小儿肠梗阻最常见的症状之一,呕吐物多为胃内容物,呈黄绿色。
2.腹痛:腹痛多为阵发性,位于脐周或上腹部,疼痛剧烈时可伴有哭闹、出汗等症状。
3.腹胀:腹胀是小儿肠梗阻的另一个典型症状,腹胀逐渐加重,腹壁紧张发亮,有压痛。
4.停止排气排便:完全性肠梗阻时,患儿停止排气排便;不完全性肠梗阻时,可有少量排气排便。
二、治疗
1.禁食、胃肠减压:通过禁食和胃肠减压,减轻胃肠道的负担,缓解症状。
2.补液、纠正电解质紊乱:肠梗阻时,患儿可能会出现脱水和电解质紊乱,需要及时补液和纠正电解质紊乱。
3.抗感染治疗:如果患儿有感染症状,需要使用抗生素进行抗感染治疗。
4.手术治疗:对于保守治疗无效或出现肠坏死、腹膜炎等严重并发症的患儿,需要进行手术治疗。
三、注意事项
1.饮食调整:术后患儿需要禁食一段时间,待胃肠功能恢复后,逐渐恢复饮食。开始时应给予流食,逐渐过渡到半流食、软食。
2.注意观察:术后要密切观察患儿的病情变化,包括腹痛、呕吐、腹胀、排气排便等情况,以及生命体征的变化。
3.避免剧烈运动:术后患儿要避免剧烈运动,以免影响伤口愈合。
4.按时复诊:术后要按照医生的要求定期复诊,进行复查。
总之,小儿肠梗阻是一种严重的疾病,需要及时诊断和治疗。家长要密切观察患儿的病情变化,及时就医。同时,要注意饮食卫生,避免食用不洁食物,预防小儿肠梗阻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