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血运性肠梗阻
血运性肠梗阻是由于肠系膜血管栓塞或血栓形成导致肠管血液供应不足而引起的肠梗阻,其病因包括栓子脱落、血管壁病变、血液高凝状态等,主要症状有腹痛、呕吐、腹胀、停止排气排便等,诊断需要结合腹部X线或CT检查、血管造影等,治疗方法包括非手术治疗和手术治疗,预防措施包括积极治疗原发病、避免腹部手术等诱因、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等。
1.病因
肠系膜血管栓塞:栓子来源于心脏、大动脉或其他部位的血栓脱落。
肠系膜血管血栓形成:多由于血管壁病变、血液高凝状态等原因引起。
其他原因:如腹部手术、创伤、感染等也可能导致肠系膜血管病变,引起血运性肠梗阻。
2.症状
腹痛:突发的剧烈腹痛,多为持续性。
呕吐:呕吐物为胃内容物。
腹胀:腹胀逐渐加重。
停止排气排便:肠道梗阻导致排气排便停止。
其他:发热、肠鸣音减弱或消失等。
3.诊断
腹部X线或CT检查:可发现肠腔扩张、积气积液等肠梗阻表现。
血管造影:有助于明确血管病变的部位和性质。
其他检查:如血常规、凝血功能等检查可帮助评估病情。
4.治疗
非手术治疗:包括禁食、胃肠减压、补液、纠正水电解质平衡紊乱等。
手术治疗:对于病情严重或保守治疗无效的患者,需要进行手术治疗,解除肠梗阻,恢复肠道血运。
5.预防
避免腹部手术、创伤等诱因。
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如适量运动、戒烟限酒等。
6.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老年人:由于血管弹性下降、血管壁病变等原因,老年人更容易发生血运性肠梗阻,且症状可能不典型,容易延误诊断。
心血管疾病患者:有心血管疾病的患者发生血运性肠梗阻的风险较高,需要积极治疗原发病,预防并发症。
孕妇:血运性肠梗阻在孕妇中较为少见,但病情可能较为严重,需要及时就医。
总之,血运性肠梗阻是一种严重的疾病,需要及时诊断和治疗。对于高危人群,如老年人、心血管疾病患者等,应积极预防,一旦出现腹痛、呕吐等症状,应及时就医,以免延误病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