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消化道出血最常见的病因是什么
上消化道出血最常见病因有消化性溃疡(约占50%,与胃酸、幽门螺杆菌感染等有关)、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多因肝硬化致门静脉高压,肝硬化患者上消化道出血约60%由此导致)、急性胃黏膜病变(约占20%,由严重应激、药物等引发)、胃癌(约占5%10%,与多种因素相关)及其他病因(如食管贲门黏膜撕裂综合征、血管畸形等)。同时,针对特殊人群温馨提示,老年人应定期胃镜检查,有症状及时就医;儿童需避免吞食异物,出血应立即就医并注重营养支持;孕妇要清淡饮食,出血时治疗需考虑胎儿;有基础疾病患者应积极治疗原发病,按医嘱调整药物。
一、上消化道出血最常见的病因
1.消化性溃疡:这是上消化道出血最常见病因之一。胃和十二指肠溃疡的形成与胃酸、胃蛋白酶的消化作用有关,溃疡侵蚀周围血管,可导致出血。研究表明,约50%的上消化道出血由消化性溃疡引起。长期大量使用非甾体抗炎药、幽门螺杆菌感染等是消化性溃疡的重要危险因素。对于生活不规律、长期饮酒吸烟、精神压力大的人群,更易患消化性溃疡,进而引发上消化道出血。例如,经常熬夜加班、三餐不定时的上班族,其胃酸分泌节律紊乱,增加了溃疡发生风险。
2.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多由肝硬化导致门静脉高压引起。门静脉压力升高,使得食管和胃底的静脉曲张,这些曲张静脉壁薄且缺乏弹性,当受到食物摩擦、胃酸刺激或腹压突然升高(如剧烈咳嗽、用力排便等)时,极易破裂出血。在我国,肝硬化患者出现上消化道出血,约60%是由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导致。这类患者往往有慢性肝病病史,如乙肝、丙肝长期未规范治疗发展为肝硬化。
3.急性胃黏膜病变:包括应激性溃疡和急性糜烂出血性胃炎。严重创伤、大手术、败血症、脑血管意外等严重应激状态,以及大量饮酒、使用某些药物(如非甾体抗炎药)等,可破坏胃黏膜屏障,导致胃黏膜急性炎症、糜烂或溃疡,进而引发出血。急性胃黏膜病变所致的上消化道出血约占20%。如一些老年患者因心血管疾病长期服用阿司匹林等非甾体抗炎药,易引发急性胃黏膜病变。
4.胃癌:肿瘤组织生长迅速,血供相对不足,瘤体易发生缺血、坏死、糜烂,侵犯血管后可导致出血。早期胃癌出血症状可能不明显,随着病情进展,出血几率增加。约5%10%的上消化道出血由胃癌引起。有胃癌家族史、长期食用腌制食品、吸烟等人群,患胃癌风险增加,进而可能出现上消化道出血。
5.其他病因:还包括食管贲门黏膜撕裂综合征,多因剧烈呕吐等导致食管与胃连接处黏膜及黏膜下层撕裂出血;血管畸形,如遗传性出血性毛细血管扩张症累及上消化道血管,也可引起出血,但相对少见。
二、特殊人群温馨提示
1.老年人:老年人血管弹性差,常合并多种慢性疾病,如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等,且多长期服用多种药物。对于有上消化道出血风险的老年人,如长期服用非甾体抗炎药的患者,应定期进行胃镜检查,监测胃黏膜情况。同时,若出现黑便、头晕、乏力等症状,应及时就医。因老年人机体反应能力下降,出血症状可能不典型,易延误诊治。
2.儿童:儿童上消化道出血相对少见,病因可能与异物损伤、感染等有关。家长应注意看护儿童,避免其吞食异物。若儿童出现呕血、便血等情况,需立即就医。儿童消化道黏膜娇嫩,出血后恢复相对较慢,治疗过程中要密切观察生命体征,注重营养支持,促进恢复。
3.孕妇:孕期由于体内激素水平变化,胃蠕动减慢,且增大的子宫可能压迫胃肠道,增加上消化道出血风险。孕妇应保持清淡、易消化饮食,避免食用辛辣、油腻、刺激性食物。若出现上消化道出血症状,在治疗时需考虑对胎儿的影响,避免使用对胎儿有潜在危害的药物,应及时就医,在医生指导下进行规范治疗。
4.有基础疾病患者:如肝硬化患者应积极治疗原发病,定期复查肝功能、血常规、凝血功能等指标,避免进食粗糙食物,防止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长期服用抗凝药或抗血小板药的患者,如需调整药物,应在医生指导下进行,不可自行停药或换药,以免增加出血或血栓风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