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预防产后出血
产后出血可从产前、产时、产后三个阶段进行预防,并对特殊人群有相应温馨提示。产前通过加强孕期保健,及时处理高危因素,纠正贫血,控制体重来降低风险;产时正确处理产程,防止软产道损伤;产后密切观察生命体征、子宫收缩及阴道流血情况,促进子宫收缩。特殊人群方面,多次剖宫产史产妇需密切监测子宫瘢痕,高龄产妇要严格控制基础疾病,合并血液系统疾病产妇需针对性治疗并做好充分准备。
一、产前预防
1.加强孕期保健:对孕妇进行全面的产前检查,及时发现并处理可能导致产后出血的高危因素,如孕妇年龄大于35岁或小于18岁、多胎妊娠、有剖宫产史或多次人工流产史、存在妊娠合并症(如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糖尿病、血液系统疾病等)。通过定期产检监测孕妇身体状况,根据具体情况给予相应的指导和治疗,有助于降低产后出血风险。
2.纠正贫血:孕期贫血会影响孕妇的凝血功能及产后子宫收缩,增加产后出血的可能性。通过血常规等检查评估孕妇贫血程度,对于缺铁性贫血孕妇,可指导其增加富含铁的食物摄入,如瘦肉、动物肝脏等,并根据贫血情况必要时给予铁剂治疗,提高孕妇血红蛋白水平,改善机体状态。
3.控制体重:孕期体重过度增加可导致巨大儿,增加分娩时软产道损伤及子宫收缩乏力的风险,进而引发产后出血。指导孕妇合理饮食,控制孕期体重增长在适宜范围内,一般单胎妊娠孕妇体重增长11.516kg为宜,可减少产后出血的发生风险。
二、产时预防
1.正确处理产程:
第一产程:密切观察产程进展,防止产程延长,对潜伏期延长、活跃期停滞等异常情况及时处理。避免产妇过度疲劳,可适当补充能量及水分,保证产妇体力。
第二产程:指导产妇正确使用腹压,避免胎儿娩出过快导致软产道损伤。助产士根据胎儿大小、胎位等情况,适时做好会阴保护及助产操作,避免会阴严重裂伤。
第三产程:准确掌握胎盘剥离征象,及时协助胎盘娩出。胎儿娩出后可预防性应用宫缩剂,如缩宫素等,加强子宫收缩,减少产后出血。同时,要注意避免过早粗暴揉挤子宫或牵拉脐带,防止胎盘残留或子宫内翻。
2.防止软产道损伤:分娩过程中,充分评估胎儿大小、胎位及产妇骨盆情况,对于可能存在头盆不称、胎儿过大等情况,适时选择剖宫产终止妊娠,避免强行阴道分娩导致软产道严重损伤。在胎儿娩出时,助产士动作要轻柔、准确,保护好会阴,必要时进行会阴切开,以减少软产道撕裂。娩出后仔细检查会阴、阴道、宫颈等部位,如有裂伤及时缝合。
三、产后预防
1.密切观察:产后2小时是产后出血发生的高危时段,产妇应在产房内严密观察生命体征、子宫收缩情况、阴道流血量等。医护人员定时按压宫底,了解子宫收缩强度及宫腔内有无积血,并准确测量阴道出血量。若发现子宫收缩乏力,可通过按摩子宫等方式加强宫缩;若阴道流血量增多,需及时查找原因并处理。产后24小时内,产妇仍需在病房密切观察,医护人员应加强巡视。
2.促进子宫收缩:除胎儿娩出后预防性应用宫缩剂外,产后还可通过按摩子宫促进子宫收缩。产妇及家属可在医护人员指导下,用手掌置于子宫底部,均匀有节律地按摩子宫,刺激子宫收缩,减少出血。同时,鼓励产妇尽早哺乳,婴儿吸吮乳头可反射性引起子宫收缩,有助于减少产后出血。
特殊人群温馨提示:
1.对于有多次剖宫产史的产妇:此类产妇子宫存在手术瘢痕,再次分娩时子宫破裂风险增加,进而可能导致严重产后出血。孕期应加强产检,密切监测子宫瘢痕情况。分娩方式应根据具体情况多与医生沟通,必要时选择剖宫产终止妊娠。产后更需严密观察子宫收缩及阴道流血情况,一旦出现异常及时处理。
2.对于高龄产妇(年龄大于35岁):高龄产妇身体机能下降,合并内科疾病的概率增加,产后出血风险也相对较高。孕期应更加严格地控制基础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等。产时和产后要积极配合医护人员的观察与处理,保持良好的心态,避免因精神过度紧张影响子宫收缩,增加产后出血风险。
3.对于合并血液系统疾病的产妇:如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再生障碍性贫血等,此类产妇凝血功能异常,产后出血风险大。孕期应在血液科医生与产科医生共同评估下,进行针对性治疗,提高凝血功能。分娩时做好充分的输血、止血准备,产后密切监测凝血指标及阴道流血情况,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