髌骨软骨软化症的症状
髌骨软骨软化症主要有疼痛、肿胀、摩擦感或摩擦音、活动受限等症状表现。疼痛集中在膝关节前方,初期隐痛,因屈伸活动等诱因加重,活动后重休息可缓;肿胀早期轻后期重,多在膝关节前方,因炎症刺激滑膜分泌滑液增多导致;屈伸膝关节时有髌骨下方摩擦感与“沙沙”摩擦音,因软骨面磨损致摩擦增加;活动受限从轻到重,因疼痛、肿胀及关节稳定性下降等引起。不同人群如青少年、中老年人、特殊职业人群、女性等发病特点与应对各有注意事项。
一、疼痛
1.部位:主要集中在膝关节前方,尤其是髌骨后方及周围。不同年龄段人群,疼痛部位可能略有差异。青少年因运动量大,可能在活动时髌骨周围疼痛更明显;中老年人可能因关节退变,疼痛范围更广,可扩散至整个膝关节前方。
2.性质:初期多为隐痛,随着病情发展,疼痛可能加剧,表现为酸痛、胀痛或刺痛。
3.诱因:上下楼梯、长时间下蹲或久坐后突然站起时,膝关节屈伸活动使髌骨与股骨髁之间压力增加,疼痛会加重。部分患者在进行登山、骑自行车等运动时,也会诱发或加重疼痛。
4.规律:疼痛一般在活动后加重,休息后可缓解。但病情严重时,休息时也可能出现疼痛,影响睡眠和日常生活。
二、肿胀
1.肿胀程度:早期可能仅表现为轻度肿胀,外观上不太容易察觉,需通过触诊感知,如触摸膝关节周围时,感觉皮肤张力稍高。随着病情进展,肿胀可能会加重,膝关节外观明显增粗,皮肤发亮。
2.肿胀范围:多局限于膝关节前方,以髌骨周围为主。严重时可累及整个膝关节腔,出现关节积液,浮髌试验可呈阳性。
3.肿胀原因:关节软骨磨损后,引发无菌性炎症,刺激滑膜分泌过多滑液,导致关节内液体增多,从而出现肿胀。不同生活方式的人群,肿胀出现的时间和程度可能不同。如经常进行高强度运动的人群,可能因反复损伤关节,较早出现肿胀且程度较重;而生活中活动量较少的人群,肿胀出现可能相对较晚、程度较轻。
三、摩擦感或摩擦音
1.表现形式:患者在屈伸膝关节时,可感觉到髌骨下方有粗糙的摩擦感,如同砂纸相互摩擦,同时可能伴有“沙沙”的摩擦音。这种摩擦感和摩擦音在活动时较为明显,安静状态下不易察觉。
2.产生机制:由于髌骨软骨面磨损、不平整,在膝关节屈伸过程中,髌骨与股骨髁之间的摩擦增加,从而产生摩擦感和摩擦音。这一症状在不同年龄段人群中表现略有不同,年轻人因软骨修复能力相对较强,可能摩擦感和摩擦音相对较轻;中老年人因关节退变,软骨损伤较严重,摩擦感和摩擦音可能更明显。
四、活动受限
1.受限程度:病情较轻时,活动受限可能不明显,仅在进行某些特定动作时,如深蹲、下跪等,会感到困难或疼痛加重。随着病情发展,膝关节屈伸活动范围逐渐减小,严重时甚至影响正常行走,出现跛行。
2.受限原因:疼痛和肿胀会使患者因惧怕疼痛而不敢活动膝关节,长期制动又会导致关节周围肌肉萎缩,进一步影响关节活动度。此外,软骨损伤后,关节的稳定性下降,也会限制膝关节的正常活动。不同病史的患者活动受限程度也不同,如既往有膝关节外伤史的患者,病情进展可能更快,活动受限可能更严重。
温馨提示:
1.青少年:青少年处于生长发育阶段,运动量较大,是髌骨软骨软化症的高发人群。若出现上述症状,应及时减少剧烈运动,避免加重损伤。早期诊断和治疗对于青少年恢复关节功能、避免影响生长发育至关重要。家长要关注孩子的日常活动和身体反应,发现异常及时就医。
2.中老年人:中老年人本身关节功能逐渐退变,若患有髌骨软骨软化症,除积极治疗外,要注意控制体重,减轻膝关节负担。在日常生活中,选择合适的运动方式,如散步、游泳等对膝关节压力较小的运动,避免爬山、上下楼梯等加重关节磨损的活动。
3.特殊职业人群:如运动员、舞蹈演员、搬运工人等,由于工作需要,膝关节长期承受较大压力,更容易患髌骨软骨软化症。这类人群在工作中要注意做好防护措施,如佩戴护膝等,合理安排训练和工作强度,避免过度劳累。一旦出现症状,应及时休息并接受专业治疗,以免病情恶化。
4.女性:女性在生理期和孕期,身体激素水平变化可能影响关节稳定性,加重髌骨软骨软化症症状。生理期要注意保暖,避免长时间站立或行走;孕期要适当控制体重增长速度,减少对膝关节的压力。若症状明显,应在医生指导下进行适当的康复锻炼,缓解不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