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肠结核是由结核分枝杆菌引起的肠道传染病,好发于回盲部,可发生在其他部位,与小儿免疫功能不完善有关,临床表现多样,轻重不一,诊断依靠病史、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检查等,确诊后应及时进行抗结核治疗。
小儿肠结核的发生与小儿的免疫功能不完善有关。小儿对结核分枝杆菌高度敏感,容易感染。感染后,结核分枝杆菌可通过肠壁淋巴组织进入肠道,引起肠结核。回盲部有丰富的淋巴组织,是肠结核的好发部位。
除了回盲部,小儿肠结核还可发生在其他部位,如升结肠、空肠、横结肠、降结肠、阑尾、十二指肠等。这些部位的病变可能与肠外结核灶直接蔓延、血行播散或其他部位的结核杆菌感染有关。
小儿肠结核的临床表现多样,轻重不一。轻者可无明显症状,或仅有食欲不振、恶心、呕吐、腹泻等消化不良症状。重者可出现腹痛、腹胀、便秘、腹部肿块、发热、盗汗、消瘦等症状。部分患儿还可出现营养不良、贫血、生长发育迟缓等并发症。
诊断小儿肠结核主要依靠病史、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检查等。确诊后,应及时进行抗结核治疗。治疗方法包括药物治疗、手术治疗和对症治疗等。
在日常生活中,家长应注意小儿的饮食卫生,避免食用不洁食物。同时,要加强小儿的营养,提高其免疫力。如果小儿出现不明原因的腹痛、腹泻、发热等症状,应及时就医,以便早发现、早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