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消化道出血的临床表现有哪些
上消化道出血的临床表现主要取决于出血病变的性质、部位、出血量与速度,还与患者的年龄、心肾功能等全身情况有关,其常见临床表现有呕血和(或)黑便、失血性周围循环衰竭、发热、氮质血症、贫血和血象变化。
1.呕血和(或)黑便:是上消化道出血的特征性表现。出血部位在幽门以上者常伴有呕血,幽门以下者常表现为黑便。但出血量少、速度慢的幽门以上病变可仅表现为黑便,而出血量大、速度快的幽门以下病变可因血液反流入胃,引起呕血。
2.失血性周围循环衰竭:出血量较大时,可出现头晕、乏力、心悸、出汗、口渴、黑蒙、晕厥等急性失血症状,严重者可出现休克。
3.发热:大量出血后,多数患者在24小时内常出现低热,一般不超过38.5℃,可持续3至5天。
4.氮质血症:一般在出血后数小时血尿酸氮开始上升,24至48小时达高峰,3至4天后恢复正常。
5.贫血和血象变化:出血后均有急性失血后贫血,但在出血早期,血红蛋白浓度、红细胞计数可无明显变化。一般需经3至4小时以上才出现贫血。上消化道大出血250ml以上时,可出现大便潜血阳性。
需要注意的是,上消化道出血的临床表现可能因个体差异而有所不同。对于老年人、有心血管疾病史、长期服用非甾体抗炎药或抗血小板药物等高危人群,上消化道出血的症状可能不典型,甚至没有明显症状。此外,出血量的多少和速度也会影响临床表现。
如果出现上消化道出血的症状,应立即就医。医生会根据症状、体征、实验室检查等结果,明确出血的原因和严重程度,并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治疗方法包括药物治疗、内镜治疗、手术治疗等。在治疗过程中,患者需要卧床休息、禁食水、补充血容量、使用止血药物等。
总之,上消化道出血是一种严重的疾病,需要及时就医并接受规范治疗。同时,对于有上消化道出血高危因素的人群,应积极采取预防措施,如避免服用非甾体抗炎药、抗血小板药物等,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定期进行胃镜检查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