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结核的防治
肠结核是由结核分枝杆菌引起的肠道慢性特异性感染,主要经消化道传播,青壮年多发,女性稍多于男性。其主要表现为腹痛、腹泻与便秘、腹部肿块、发热、盗汗、消瘦和贫血等。肠结核的诊断主要依靠临床症状、实验室和其他检查、X线或胃肠镜检查、病理检查等。治疗主要包括休息与营养、抗结核药物治疗、对症治疗等。预防肠结核的关键是加强卫生教育、早期发现和治疗开放性肺结核患者、加强管理。
1.病因
肠结核主要由人型结核分枝杆菌引起。
饮用未经消毒的带菌牛奶或乳制品可引起牛型结核分枝杆菌感染。
2.传播途径
消化道传播:为肠结核的主要感染途径。
常因吞下含结核分枝杆菌的痰液而致病。
有时也可因与开放性肺结核患者共餐,而吞咽含菌的飞沫而致病。
3.临床表现
症状:本病一般见于中青年,女性稍多于男性。多数起病缓慢,病程较长。
消化系统表现:
腹痛:多位于右下腹,反映肠结核好发于回盲部。
腹泻与便秘:腹泻是溃疡型肠结核的主要表现之一,粪便呈糊样,一般不含脓血,不伴有里急后重。
腹部肿块:主要见于增生型肠结核,多位于右下腹,比较固定,质地中等,伴有轻重不等的压痛。
全身症状:
发热:以低热或中等热最多见,部分患者可呈弛张热或稽留热。
盗汗:常有盗汗,以入睡后汗出为甚,醒后则汗止。
消瘦和贫血:因长期慢性腹泻、食欲缺乏及慢性消耗等所致。
4.实验室和其他检查
血常规:可有轻、中度贫血,白细胞总数正常或偏高,淋巴细胞相对增加。
红细胞沉降率:多明显增快。
粪便检查:粪便浓缩涂片抗酸染色,阳性率可达50%~70%,但粪便培养结核菌的阳性率不高。
X线检查:对肠结核的诊断具有重要价值。常用的检查方法包括X线钡餐造影和X线小肠灌肠双重对比造影。
结核菌检查:对肠结核的诊断有重要意义。结核菌培养时间较长,但阳性率较高。
5.诊断
临床症状:有肠外结核病史,伴有长期发热、盗汗、腹痛、腹泻等症状。
实验室检查:红细胞沉降率增快,PPD试验阳性,结核菌培养阳性等。
X线或胃肠镜检查:发现肠黏膜炎症、溃疡、肠腔狭窄等病变。
病理检查:在病变组织中找到结核分枝杆菌或典型的结核结节,可确诊肠结核。
6.治疗
休息与营养:合理的休息与营养对疾病的恢复起着重要的作用。
抗结核药物治疗:是肠结核的主要治疗方法,常用的药物有异烟肼、利福平、吡嗪酰胺、乙胺丁醇等。
对症治疗:腹痛可用抗胆碱能药物缓解,营养不良者可给予静脉营养支持。
7.预防
加强卫生教育:普及结核病的防治知识,提倡戒烟,避免酗酒。
早期发现和治疗:及时发现和治疗开放性肺结核患者,减少传播机会。
加强管理:对结核菌素试验阳性者,应预防性给予抗结核药物治疗。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具体治疗方案应根据个人情况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