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消化道出血临床表现
上消化道出血的临床表现主要取决于出血病变的性质、部位、出血量与速度,还与患者的年龄、心肾功能等全身情况有关,其主要表现有呕血和黑便、失血性周围循环衰竭、氮质血症、发热、贫血和血象变化等,此外,上消化道大出血还可引起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紊乱。
1.呕血和黑便
是上消化道出血的特征性表现。出血部位在幽门以上者常伴有呕血,幽门以下者常表现为黑便。但出血量少而速度慢的幽门以上病变可仅见黑便,而出血量大、速度快的幽门以下病变可因血液反流入胃,引起呕血。
2.失血性周围循环衰竭
出血量较大时,患者可有头晕、乏力、心悸、恶心、口渴、黑蒙或晕厥等症状,严重者可出现休克。这是因为大量失血导致有效循环血量减少,组织灌注不足,引起全身缺氧和代谢紊乱。
3.氮质血症
一般在上消化道大出血后数小时血尿素氮开始上升,24~48小时可达高峰,一般不超过14.3mmol/L,3~4天后恢复正常。这是因为大量血液蛋白质在肠道被吸收,经肾排出,导致血中尿素氮浓度升高。
4.发热
一般在上消化道大出血后24小时内出现,体温一般在38.5℃以下,持续3~5天。这可能是因为大量血液蛋白质分解产物被吸收,导致产热增加。
5.贫血和血象变化
出血早期可无明显贫血,上消化道大出血后均有急性失血后贫血,出血3~4小时内网织红细胞即开始升高,如持续出血,平均在2~5天后可达到高峰。
6.其他
上消化道大出血还可引起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紊乱,严重者可导致死亡。此外,上消化道出血还可能是某些疾病的首发症状,如胃癌、食管癌、胃溃疡等。因此,对于出现上消化道出血的患者,应及时就医,明确病因,并进行相应的治疗。
总之,上消化道出血的临床表现多样,严重程度不一。对于出现上消化道出血的患者,应及时就医,明确病因,并进行相应的治疗。同时,在日常生活中,应注意饮食健康,避免食用辛辣、刺激性食物,戒烟戒酒,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