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动脉瘤介入栓塞术后的注意事项
脑动脉瘤介入栓塞术后护理包括多方面。术后要严密监测生命体征、神经系统症状及穿刺部位情况;日常护理中,患者需合理休息与活动,注意清淡易消化饮食、保持大便通畅,做好呼吸道护理;药物管理方面,服抗血小板等药物要留意出血等不良反应;心理护理上,家属应多陪伴鼓励患者,患者自身保持积极心态;还需按医生安排定期复查。特殊人群如老年人、儿童、孕妇及有过敏史患者,护理时在病情监测、活动、用药等方面各有注意要点。
一、术后病情监测
1.生命体征监测:术后需严密监测体温、血压、心率、呼吸等生命体征。血压应维持在相对稳定的范围,过高的血压可能增加动脉瘤再次破裂风险,过低则可能影响脑部供血。尤其是有高血压病史的患者,需更严格控制血压,遵医嘱规律服用降压药物。体温若出现异常升高,可能提示有感染情况,需及时排查原因。
2.神经系统症状观察:密切关注患者神志、瞳孔大小及对光反射、肢体活动等情况。若患者出现头痛加剧、呕吐、意识模糊、肢体无力或抽搐等症状,可能是术后出现再出血、脑血管痉挛等并发症,需立即告知医生进行处理。
3.穿刺部位观察:介入栓塞术多经股动脉穿刺,术后要观察穿刺部位有无渗血、血肿形成。保持穿刺部位敷料清洁干燥,若发现敷料有渗血应及时更换。同时,注意观察穿刺侧下肢皮肤颜色、温度、足背动脉搏动情况,以判断下肢血液循环是否良好,若出现下肢皮肤苍白、发凉、足背动脉搏动减弱或消失,可能提示下肢血管栓塞,需尽快处理。
二、日常护理
1.休息与活动:术后患者应卧床休息,穿刺侧肢体需制动一定时间,具体时长根据医生要求执行。之后可逐渐增加活动量,但在早期应避免剧烈运动、用力排便、情绪激动等,这些行为可能导致血压突然升高,增加动脉瘤破裂风险。老年患者或身体较为虚弱者,活动时需有人陪伴,防止跌倒。待身体恢复良好后,可适当进行散步等有氧运动,有助于增强体质,但需循序渐进。
2.饮食护理:术后饮食宜清淡、易消化,多摄入富含维生素、蛋白质的食物,如新鲜蔬菜、水果、瘦肉、鱼类、蛋类等,以促进身体恢复。对于合并糖尿病的患者,需遵循糖尿病饮食原则,严格控制糖分摄入。同时,要保持大便通畅,可多吃一些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如芹菜、粗粮等,避免用力排便,必要时可使用缓泻剂。
3.呼吸道护理:鼓励患者深呼吸、有效咳嗽咳痰,定时为患者翻身拍背,以促进痰液排出,预防肺部感染。对于痰液黏稠不易咳出者,可适当增加饮水量,必要时可进行雾化吸入。
三、药物管理
1.抗血小板药物:部分患者术后可能需要服用抗血小板药物,如阿司匹林、氯吡格雷等,以预防血栓形成。这些药物可能会增加出血风险,需注意观察皮肤黏膜有无出血点、瘀斑,牙龈有无出血,大小便颜色是否正常等。若出现出血情况,应及时告知医生。
2.其他药物:根据患者具体病情,可能还需服用降压、调脂等药物,患者应严格遵医嘱按时按量服药,不得自行增减药量或停药,以维持病情稳定。
四、心理护理
脑动脉瘤介入栓塞术后患者可能会因担心疾病复发、身体恢复情况等产生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家属应多陪伴患者,给予关心和鼓励,帮助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患者自身也应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必要时可寻求心理医生的帮助。
五、定期复查
患者需按照医生安排定期进行复查,一般包括头颅CT、CT血管造影(CTA)或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等检查,以了解动脉瘤栓塞情况、脑血管形态及血流情况等。通过复查,医生可及时发现问题并调整治疗方案。具体复查时间和频率需遵循医生建议。
对于特殊人群:
1.老年人:老年人身体机能下降,术后恢复相对较慢,且可能合并多种基础疾病。在病情监测方面需更加细致,如血压波动可能更敏感,需密切关注。活动时要特别注意安全,防止因跌倒导致骨折等并发症。饮食上,若存在咀嚼、消化功能减退,可将食物做得更软烂。
2.儿童:儿童术后护理需更加耐心和细致。由于儿童表达能力有限,家长要密切观察孩子的行为表现,如有无烦躁不安、哭闹不止等异常情况,及时发现问题。在活动方面,要根据儿童年龄和身体状况适度引导,避免过度活动。药物使用需严格遵循医嘱,注意药物的不良反应,尤其是对肝肾功能的影响。
3.孕妇:孕妇术后用药需特别谨慎,避免使用对胎儿有不良影响的药物。在病情监测过程中,除关注自身恢复情况外,还需密切监测胎儿的发育情况。活动方面,要在医生指导下进行,以确保母婴安全。
4.有过敏史患者:若患者对某些药物或材料过敏,术前应及时告知医生。术后使用药物或接触相关材料时,要警惕过敏反应的发生,如出现皮疹、瘙痒、呼吸困难等症状,应立即处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