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结核是由结核分枝杆菌引起的肠道慢性特异性感染,主要通过开放性肺结核、消化道感染、血行播散和邻近器官结核的波及等途径传播,其临床表现多样,主要包括腹痛、腹泻与便秘、腹部肿块和全身症状等,诊断需要综合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及病理检查等结果,治疗方法主要包括抗结核药物治疗、对症治疗及手术治疗等。
1.开放性肺结核:开放性肺结核患者咳嗽、咳痰时,结核分枝杆菌可随痰液排出体外,若健康人吸入带菌飞沫,即可引起感染。
2.消化道感染:饮用未经消毒的带菌牛奶或乳制品,或进食被结核分枝杆菌污染的食物,可导致肠道感染。
3.血行播散:粟粒型肺结核或其他部位的结核病灶可经血行播散至肠道,引起肠结核。
4.邻近器官结核的波及:如输卵管结核、结核性腹膜炎等可直接蔓延至肠道,导致肠结核。
肠结核的临床表现多样,主要包括:
1.腹痛:多位于右下腹,呈隐痛或钝痛,进食后可加重。
2.腹泻与便秘:腹泻是常见症状,多为糊状便,无黏液脓血。便秘较少见。
3.腹部肿块:多位于右下腹,质地中等,可有轻压痛。
4.全身症状:可有低热、盗汗、乏力、消瘦等全身症状。
对于肠结核的诊断,需要综合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及病理检查等结果进行判断。治疗方法主要包括抗结核药物治疗、对症治疗及手术治疗等。
在日常生活中,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和饮食卫生对于预防肠结核的发生非常重要。应注意饮食的清洁和营养均衡,避免食用不洁食物。此外,及时治疗开放性肺结核等其他部位的结核感染,也是预防肠结核的重要措施。
对于有肠结核高危因素的人群,如开放性肺结核患者的密切接触者、长期营养不良者、免疫功能低下者等,应定期进行体检,以便早发现、早治疗。如果出现上述症状,应及时就医,进行相关检查,明确诊断,并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