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结核是由结核分枝杆菌引起的肠道慢性特异性感染,主要症状有腹痛、腹泻与便秘、腹部肿块、低热、盗汗、乏力、消瘦等,还可能有肠外结核表现和并发症,治疗主要采用抗结核药物,同时需注意休息与营养、饮食卫生、定期复查。
1.消化系统症状:
腹痛:多位于右下腹,呈隐痛或钝痛。进餐可诱发腹痛,排便后可有不同程度的缓解。
腹泻与便秘:腹泻是常见症状,粪便呈糊样,一般无脓血或黏液。有时腹泻与便秘交替出现。
腹部肿块:常在右下腹触及质硬、固定、不活动的包块,多有轻度压痛。
其他症状:可有食欲减退、恶心、呕吐、乏力、消瘦等。
2.全身症状:
发热:以午后低热多见,部分患者可有弛张热或稽留热。
盗汗:入睡后出汗,醒后汗止。
乏力、消瘦:长期慢性消耗可导致体重下降、贫血等。
3.其他症状:
需要注意的是,肠结核的症状缺乏特异性,容易被误诊为其他疾病。因此,如果出现上述症状,尤其是有肠外结核病史或高危因素的人群,应及时就医,进行相关检查,如结核菌涂片和培养、X线钡剂灌肠、结肠镜检查等,以明确诊断。
治疗肠结核主要采用抗结核药物治疗,常用的药物有异烟肼、利福平、吡嗪酰胺、乙胺丁醇等。治疗过程中需要遵循早期、适量、联合、规律、全程的原则,同时注意药物的副作用。
此外,肠结核患者在日常生活中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1.休息与营养:保证充足的休息和合理的营养摄入,有助于提高机体免疫力,促进康复。
2.饮食卫生:避免食用不洁食物,养成良好的饮食卫生习惯。
3.定期复查:按照医生的建议定期进行复查,监测病情变化,调整治疗方案。
总之,肠结核的症状多样,需要结合临床症状、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检查等综合判断。如果怀疑有肠结核,应及时就医,以便早诊断、早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