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溶血性黄疸
新生儿溶血性黄疸是因母婴血型不合导致的同族免疫性疾病,主要表现为皮肤、黏膜及巩膜黄染,严重者可出现胆红素脑病,若治疗不及时,可导致永久性神经系统损伤甚至死亡。其主要与ABO血型不合及Rh血型不合有关,产前可通过检查预防,确诊后主要通过光照疗法、药物治疗、换血疗法等治疗,多数患儿可治愈。
一、概述
新生儿溶血性黄疸是指因母婴血型不合,母亲的血型抗体通过胎盘进入胎儿血液循环,与胎儿红细胞发生抗原抗体反应,而引起的同族免疫性疾病。主要表现为皮肤、黏膜及巩膜黄染,严重者可出现胆红素脑病,若治疗不及时,可导致永久性神经系统损伤甚至死亡。
二、病因
新生儿溶血性黄疸主要与母婴血型不合有关,常见的有以下几种:
1.ABO血型不合:母亲为O型,胎儿为A型或B型;
2.Rh血型不合:母亲为Rh阴性,胎儿为Rh阳性。
三、症状
1.黄疸:皮肤、黏膜及巩膜黄染,一般在出生后2~3天出现,逐渐加重,第4~6天达高峰,足月儿在出生后10~14天消退,早产儿可延迟至3~4周。
2.贫血:严重的黄疸可导致贫血,表现为皮肤苍白、口唇黏膜淡白等。
3.胆红素脑病:若胆红素水平过高,可透过血脑屏障,损伤脑细胞,引起胆红素脑病,表现为嗜睡、拒食、尖叫、抽搐、角弓反张等。
四、检查
1.血常规:了解红细胞、血红蛋白是否降低。
2.血型检查:明确母亲和胎儿的血型。
3.胆红素测定:判断黄疸的严重程度。
4.其他检查:如肝功能、母子血型抗体检查等,以明确病因。
五、治疗
1.光照疗法:是降低血清未结合胆红素简单而有效的方法。
2.药物治疗:应用药物减少胆红素的产生,加速胆红素的清除。
3.换血疗法:若胆红素水平过高,或出现胆红素脑病,需要进行换血疗法。
六、预防
1.产前检查:夫妇双方应进行ABO及Rh血型检查,若有不合,应定期做抗体效价测定。
2.提前分娩:Rh阴性孕妇既往有死胎、流产史,本次妊娠Rh抗体效价由低升至1:32或1:64以上,或抗D效价大于1:16时,可考虑提前分娩。
3.胎儿宫内输血:胎儿水肿或胎儿窘迫,均可行宫内输血,纠正贫血。
4.产后处理:新生儿出生后,应密切观察黄疸情况,及时发现及时处理。
七、注意事项
1.光疗时,要注意保护患儿的眼睛和外生殖器,以免损伤。
2.换血疗法是有创操作,有一定的风险,需要在有经验的医生指导下进行。
3.治疗过程中,要注意观察患儿的病情变化,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4.母亲在孕期要注意休息,加强营养,避免接触有害物质。
5.新生儿出生后要及时开奶,保证营养供应,促进胆红素的排泄。
总之,新生儿溶血性黄疸是一种可防可治的疾病,只要及时发现,及时治疗,多数患儿都能康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