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溶血症是什么病
新生儿溶血症是指母婴血型不合,母血中对胎儿红细胞的免疫抗体通过胎盘进入胎儿血液循环,发生同种免疫反应导致胎儿、新生儿红细胞破坏而引起的溶血。本病以Rh血型不合最常见,其次为ABO血型不合。其主要临床表现为黄疸、贫血、肝脾肿大等,严重时可导致胆红素脑病。若能及时诊断和治疗,多数患儿可痊愈。预防措施包括产前检查、提前分娩和产后处理等。
一、病因
1.Rh血型不合
母亲Rh阴性,胎儿Rh阳性。若胎儿红细胞通过胎盘进入母体循环,母亲会产生抗Rh抗体,再次妊娠时可引起胎儿溶血。
2.ABO血型不合
母亲ABO血型为O型,胎儿ABO血型为A型或B型。当胎儿红细胞进入母体后,母亲会产生抗A或抗B抗体,也可引起胎儿溶血。
二、临床表现
1.Rh溶血病
(1)黄疸:大多数Rh溶血病患儿在生后24小时内出现黄疸,迅速加重,血清胆红素浓度急剧上升。
(2)贫血:患儿出现不同程度的贫血,严重时可导致心力衰竭。
(3)肝脾肿大:脾脏常肿大,严重时可出现脾功能亢进。
(4)胆红素脑病:若黄疸未及时治疗,胆红素可透过血脑屏障,损伤脑细胞,引起胆红素脑病,这是Rh溶血病最严重的并发症。
2.ABO溶血病
(1)黄疸:黄疸多发生在生后2~3天,黄疸程度较轻,少数可出现核黄疸。
(2)贫血:一般较轻,多为轻度贫血。
(3)肝脾肿大:肝脾肿大不明显。
三、诊断
1.病史
询问母亲的血型、既往妊娠史及分娩史,了解有无Rh或ABO血型不合。
2.临床表现
根据患儿的黄疸、贫血、肝脾肿大等症状进行初步判断。
3.实验室检查
(1)血型检查:检测母亲和患儿的血型。
(2)血清胆红素测定:了解胆红素水平,判断黄疸程度。
(3)抗体效价测定:检测母亲血清中有无抗Rh或抗A、抗B抗体。
(4)其他检查:如Coombs试验、血红蛋白电泳等,可进一步明确诊断。
四、治疗
1.光照疗法
是降低血清胆红素最简便而有效的方法。
2.药物治疗
(1)白蛋白:可增加胆红素与白蛋白的结合,减少胆红素脑病的发生。
(2)纠正酸中毒:防止胆红素与白蛋白结合,减少胆红素对脑细胞的毒性。
(3)肝酶诱导剂:可诱导肝细胞内葡萄糖醛酸转移酶的活性,增加胆红素的排泄。
3.换血疗法
若病情严重,胆红素水平过高,可采用换血疗法,以换出致敏红细胞和胆红素,防止胆红素脑病的发生。
4.其他治疗
如输注免疫球蛋白、应用抗生素等。
五、预防
1.产前检查
对Rh血型不合的孕妇,应在孕16周、28周及32周各进行一次抗体效价测定,以后每2~4周复查一次。若抗体效价升高,应及时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
2.提前分娩
对于Rh阴性孕妇,若胎儿可能发生溶血病,可在孕35周提前分娩,以减轻胎儿溶血。
3.产后处理
新生儿出生后,应密切观察黄疸情况,及时发现并处理。
六、注意事项
1.对于有溶血病高危因素的孕妇,应提前告知医生,以便及时进行产前检查和治疗。
2.患儿的衣物应柔软、清洁,避免摩擦皮肤,引起破损。
3.注意保暖,避免感染,保持室内空气流通。
4.定期带患儿进行复查,监测胆红素水平,及时发现并处理胆红素脑病等并发症。
总之,新生儿溶血症是一种可防可治的疾病,只要及时发现,积极治疗,多数患儿可以痊愈。对于有溶血病高危因素的孕妇,应加强产前检查,及时发现问题,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以保障胎儿和新生儿的健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