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治疗新生儿溶血病
新生儿溶血病的治疗方法包括光照疗法、药物治疗、换血疗法及其他治疗。光照疗法是降低血清未结合胆红素简单有效的方法,光疗时需保护患儿特定部位并监测胆红素及副作用;药物治疗有静脉用免疫球蛋白和白蛋白,前者可抑制红细胞破坏,后者可减少胆红素脑病发生;换血疗法目的是减轻溶血、防止胆红素脑病及纠正贫血,需符合相应指征,选好血源并注意操作规范;其他治疗包括纠正贫血和防治感染,家长要密切配合医护,有家族史孕妇孕期应加强产检。
一、光照疗法
光照疗法是降低血清未结合胆红素简单而有效的方法。原理是未结合胆红素在光的作用下,转变成水溶性异构体,经胆汁和尿液排出。波长425475nm的蓝光和波长510530nm的绿光效果较好,日光灯或太阳光也有一定疗效。光疗主要作用于皮肤浅层组织,皮肤黄疸消退并不表明血清未结合胆红素已正常。光疗时应注意保护患儿双眼、会阴部,每24小时监测血清胆红素,观察有无发热、腹泻、皮疹等光疗副作用。
二、药物治疗
1.静脉用免疫球蛋白:早期应用可封闭单核巨噬细胞系统Fc受体,抑制吞噬细胞破坏已被抗体致敏的红细胞。一般在确诊新生儿溶血病后尽早使用。
2.白蛋白:可增加与未结合胆红素的联结,减少胆红素脑病的发生。对于出生时一般情况较差、血清胆红素水平较高的新生儿适用。
三、换血疗法
1.换血目的:换出部分血中游离抗体和致敏红细胞,减轻溶血;换出血中大量胆红素,防止发生胆红素脑病;纠正贫血,改善携氧,防止心力衰竭。
2.换血指征:符合下列条件之一者即应换血:产前已确诊为新生儿溶血病,出生时脐血总胆红素>68μmol/L(4mg/dl),血红蛋白低于120g/L,伴水肿、肝脾大和心力衰竭者;生后12小时内胆红素每小时上升>12μmol/L(0.7mg/dl)者;总胆红素已达到342μmol/L(20mg/dl)者;不论血清胆红素水平高低,已有胆红素脑病的早期表现者。小早产儿、合并缺氧、酸中毒者或上一胎溶血严重者,应适当放宽换血指征。
3.血源选择:Rh溶血病应采用Rh血型与母亲相同、ABO血型与患儿相同(或抗A、抗B效价不高的O型)的供血者;ABO溶血病可用O型红细胞加AB型血浆或用抗A、抗B效价不高的O型血。
4.换血量:一般为患儿血量的2倍(约150180ml/kg),大约可换出85%的致敏红细胞和60%的胆红素及抗体。换血过程中应监测心率、呼吸、血压、血气等,注意严格无菌操作,防止感染等并发症。
四、其他治疗
1.纠正贫血:早期贫血严重者,除考虑换血治疗外,可输注浓缩红细胞;晚期贫血若为自身免疫性溶血未控制,可酌情输血;若为营养性贫血,可根据缺乏元素补充铁剂、维生素B12等。
2.防治感染:新生儿免疫功能不完善,溶血病时更易发生感染,应加强护理,严格遵守无菌操作原则,必要时使用抗生素预防和控制感染。
温馨提示:对于新生儿溶血病的治疗,家长需密切配合医护人员。由于新生儿病情变化快,任何细微的表现都可能提示病情进展,如黄疸加重、精神萎靡、吃奶欠佳等,家长若发现异常应及时告知医生。在光照疗法过程中,因光疗箱内温度较高,要注意观察新生儿体温,防止体温过高或过低。药物治疗时,家长要了解所用药物的目的及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积极配合医护人员观察。换血疗法虽能有效治疗新生儿溶血病,但存在一定风险,家长应充分理解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此外,对于有新生儿溶血病家族史的孕妇,孕期应加强产检,以便早期发现并干预,降低新生儿溶血病的发生风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