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新生儿溶血性黄疸
新生儿溶血性黄疸是因母婴血型不合,母亲抗体破坏胎儿红细胞致胆红素大量产生引发的黄疸,常见ABO和Rh血型不合。病因上,ABO血型不合多为O型血母亲与A或B型血胎儿,母亲孕前接触相关物质产生抗体;Rh血型不合是Rh阴性母亲首次妊娠后产生抗Rh抗体,再次妊娠胎儿为Rh阳性时抗体进入胎儿体内。临床表现有出生24小时内快速进展的黄疸、贫血、肝脾肿大。诊断靠血型、血清学及血常规检查。治疗包括光照、药物及换血疗法。预防在于产前检查血型及抗体效价,提前干预。对母亲和新生儿都有相应温馨提示,母亲要配合产检,新生儿确诊后积极治疗并做好护理。
一、新生儿溶血性黄疸的定义
新生儿溶血性黄疸是由于母婴血型不合,母亲体内的抗体通过胎盘进入胎儿体内,破坏胎儿红细胞,导致红细胞破裂,血红蛋白分解,产生大量胆红素,从而引发的黄疸。常见的母婴血型不合类型有ABO血型不合和Rh血型不合。
二、病因
1.ABO血型不合:多发生在母亲血型为O型,胎儿血型为A型或B型的情况。由于自然界中广泛存在A、B血型物质,O型血母亲在孕前可能已接触过这些物质,体内产生了抗A、抗B抗体,怀孕后,这些抗体通过胎盘进入胎儿体内,与胎儿红细胞上的A、B抗原结合,导致红细胞破坏。
2.Rh血型不合:Rh阴性母亲怀有Rh阳性胎儿时,在首次妊娠末期或分娩时,胎儿红细胞进入母体,刺激母体产生抗Rh抗体。再次妊娠时,若胎儿仍为Rh阳性,母体的抗Rh抗体可通过胎盘进入胎儿体内,破坏胎儿红细胞。
三、临床表现
1.黄疸:通常在出生后24小时内出现,且进展迅速,血清胆红素水平快速升高。
2.贫血:红细胞破坏过多可导致不同程度的贫血,严重者可出现心力衰竭等表现。
3.肝脾肿大:部分患儿可出现肝脾肿大,以Rh血型不合导致的溶血病更为常见。
四、诊断
1.血型检查:检查母亲和新生儿的血型,确定是否存在血型不合。
2.血清学检查:包括抗人球蛋白试验(Coombs试验),若为阳性,提示存在母婴血型不合溶血病;游离抗体试验,可检测母体抗体是否存在于胎儿血液中;释放试验,若为阳性,对诊断新生儿溶血病意义较大。
3.血常规:了解红细胞、血红蛋白等指标,评估贫血程度。
五、治疗
1.光照疗法:是降低血清胆红素简单而有效的方法。通过特定波长的光线照射,使未结合胆红素转变为水溶性异构体,经胆汁和尿液排出。
2.药物治疗:如静脉用免疫球蛋白,可抑制母体抗体对胎儿红细胞的破坏;肝酶诱导剂,如苯巴比妥,可增加肝脏结合和分泌胆红素的能力。
3.换血疗法:用于严重溶血、血清胆红素水平过高且光照疗法效果不佳等情况,可换出致敏红细胞和血清中的免疫抗体,纠正贫血。
六、预防
1.产前检查:孕妇应定期进行血型检查,若为O型血或Rh阴性血,需进一步检查抗体效价,监测胎儿情况。
2.提前干预:对于抗体效价较高的孕妇,可在医生指导下采取相应措施,如中药治疗等,降低胎儿发生溶血病的风险。
七、特殊人群温馨提示
1.对于母亲:孕期要严格按照医生要求进行产检,特别是有血型不合风险的孕妇。若发现抗体效价异常升高,不要过度焦虑,但需积极配合医生进行进一步检查和处理。产后要密切观察新生儿黄疸情况,如有异常及时告知医生。
2.对于新生儿:一旦确诊为新生儿溶血性黄疸,要积极配合治疗。光照疗法时,要注意保护新生儿的眼睛和会阴部。治疗期间,医护人员会密切监测胆红素、血常规等指标,家长需耐心等待检查结果,并按要求做好护理工作,如保证新生儿充足的奶量摄入,促进胆红素排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