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核性腹膜炎
结核性腹膜炎是由结核分枝杆菌引起的慢性、弥漫性腹膜感染,多由结核菌感染引起,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中青年多见,女性多于男性。主要临床表现有发热、盗汗、腹痛、腹胀、腹泻等。其并发症有肠梗阻、肠瘘、腹腔脓肿等。其诊断主要依靠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和X线检查等。治疗方法包括一般治疗、抗结核治疗、对症治疗和手术治疗。早期、合理、规范的治疗有助于提高治愈率,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结核性腹膜炎是由结核分枝杆菌引起的慢性、弥漫性腹膜感染。其主要临床表现为发热、盗汗、腹痛、腹胀、腹泻等。本病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以中青年多见,女性多于男性。
病因和发病机制
结核分枝杆菌感染是结核性腹膜炎的主要病因。少数患者可由血行播散引起,常可发现腹腔内结核病灶,以肠结核最为多见。此外,还可由渗出、粘连、干酪样坏死等病理改变引起。
临床表现
1.全身症状
结核毒血症常见,主要表现为发热与盗汗。热型以低热与中等热居多,部分患者可呈弛张热,少数呈稽留热,可伴有脸颊潮红。大约有1/3的患者会出现不同程度的盗汗,以夜间盗汗为主。此外,患者还会出现乏力、消瘦、食欲减退、营养不良等全身症状。
2.腹痛
腹痛是结核性腹膜炎最常见的症状,多位于脐周、下腹,有时会全腹疼痛。疼痛多为隐痛或钝痛,也可出现阵发性绞痛。当并发肠梗阻时,腹痛会加剧。此外,腹部可有压痛,一般轻微,少数压痛明显且有反跳痛。
3.腹部肿块
腹部肿块以脐周或右下腹多见,大小不一,质地中等,有压痛。肿块多由增厚的网膜、肿大的肠系膜淋巴结、粘连成团的肠曲或干酪样坏死脓性物积聚而成。
4.其他症状
部分患者会出现腹泻,多为糊状便,无脓血或黏液。也有部分患者会出现便秘。女性患者还可能出现月经不调、下腹坠痛等症状。
并发症
1.肠梗阻
是最常见的并发症,多由粘连所致。
2.肠瘘
多由干酪样坏死病变溃破肠壁所致。
3.腹腔脓肿
以肠袢间脓肿多见。
4.结核性腹膜炎还可能并发其他部位的结核,如肺结核、结核性脑膜炎等。
实验室和其他检查
1.结核菌检查
对确诊结核性腹膜炎有重要意义。可进行腹水涂片抗酸染色、结核菌培养或结核菌PCR检测等。
2.血常规
白细胞计数多正常或略偏高,淋巴细胞比例相对增高。血沉增快提示病情活动。
3.结核菌素试验
强阳性有助于诊断。
4.X线检查
腹部X线平片或钡餐检查可发现肠粘连、肠结核、腹水等征象。
5.腹腔镜检查+活检
对诊断有重要价值,可直接观察腹腔病变,并进行活检。
诊断
根据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和X线检查等,结核性腹膜炎的诊断并不困难。但在诊断过程中,需要排除其他疾病,如腹腔肿瘤、腹腔感染等。
治疗
1.一般治疗
注意休息,加强营养,给予高热量、高蛋白、高维生素饮食。
2.抗结核治疗
是治疗结核性腹膜炎的关键。常用的抗结核药物包括异烟肼、利福平、吡嗪酰胺、乙胺丁醇等。治疗疗程一般为6~9个月。
3.对症治疗
腹痛明显者可给予解痉药;有腹水者可给予利尿剂;并发肠梗阻时,应禁食、胃肠减压,并进行静脉营养支持治疗。
4.手术治疗
并发完全性肠梗阻、肠瘘、急性肠穿孔等时,需进行手术治疗。
预后
结核性腹膜炎的预后与病情轻重、治疗早晚、治疗方法等有关。早期、合理、规范的治疗有助于提高治愈率,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预防
1.卡介苗接种
卡介苗对预防儿童结核病,尤其是严重的结核性脑膜炎和粟粒型结核有较好的作用。
2.切断传播途径
结核菌主要通过飞沫传播。因此,咳嗽、打喷嚏时要用手帕捂住嘴,避免面对他人;不要随地吐痰,要将痰吐在纸上烧掉;患者的用品应煮沸消毒或用消毒剂浸泡消毒。
3.增强机体免疫力
注意劳逸结合,饮食均衡,适当进行体育锻炼,增强机体免疫力。
特殊人群的注意事项
1.儿童
儿童结核性腹膜炎的临床表现多不典型,且容易并发肠梗阻、肠穿孔等并发症。因此,对于儿童患者,应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2.孕妇
孕妇感染结核分枝杆菌后,应及时就医,并告知医生自己的怀孕情况。医生会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以确保孕妇和胎儿的安全。
3.老年人
老年人的免疫功能相对较弱,感染结核分枝杆菌后容易并发多种并发症,如糖尿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等。因此,老年人感染结核分枝杆菌后,应积极治疗基础疾病,同时加强营养支持,以提高免疫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