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肥胖症诊断标准
儿童肥胖症诊断需综合考量多方面因素。诊断标准界定原则上,因儿童生长发育具有动态性,诊断不能参照成人标准,要结合年龄、性别等特点。常用诊断指标有:体质指数(BMI),通过与同年龄、性别儿童BMI参考曲线比较,大于第85百分位数为超重,大于第95百分位数可诊断肥胖;腰围,测量脐上1cm处,超过同年龄、性别儿童腰围参考值90百分位数提示腹型肥胖可能;体脂率,不同年龄、性别标准不同,测量方法有DXA、BIA等,但部分方法在基层应用受限。特殊人群方面,早产儿或低出生体重儿需结合矫正年龄和专用生长曲线评估;患特殊疾病儿童诊断时要先排查疾病;有肥胖家族史儿童需密切监测体重、BMI变化,培养健康生活方式。
一、儿童肥胖症诊断标准的界定原则
儿童肥胖症的诊断不能简单参照成人标准,需充分考虑儿童生长发育的动态性,要结合年龄、性别等因素。不同年龄段儿童的身体成分、生长速度差异大,所以诊断标准需体现这些特点。例如,婴幼儿期脂肪组织快速增长,之后又会有不同变化规律,诊断标准就要与之相适应。
二、常用诊断指标
1.体质指数(BMI)
BMI是目前国际上广泛采用的指标,计算方法为体重(千克)除以身高(米)的平方(BMI=体重(kg)÷身高2(m2))。不同年龄、性别的儿童BMI生长曲线不同,通过将个体儿童的BMI值与同年龄、同性别儿童的BMI参考曲线比较来判断。一般,当BMI值大于同年龄、同性别儿童BMI参考曲线的第85百分位数,为超重;大于第95百分位数,可诊断为肥胖。比如,某8岁女童,通过计算其BMI值,若处于该年龄段女童BMI参考曲线第95百分位数以上,即可诊断为肥胖。
2.腰围
腰围可反映腹部脂肪堆积情况。对于儿童,测量位置一般在脐上1cm水平处。不同年龄段儿童腰围标准不同,一般认为腰围超过同年龄、同性别儿童腰围参考值的90百分位数,提示腹型肥胖可能。腹型肥胖与心血管疾病等风险关联密切,如儿童腰围超标,即使BMI未达肥胖标准,也需关注代谢异常风险。
3.体脂率
体脂率即身体脂肪重量占总体重的比例。可通过双能X线吸收法(DXA)、生物电阻抗分析法(BIA)等方法测量。儿童体脂率标准因年龄、性别而异,一般认为,611岁男孩体脂率超过20%,女孩超过25%;1218岁男孩体脂率超过18%,女孩超过25%,可考虑体脂含量过高。体脂率能直接反映身体脂肪含量,对肥胖诊断有重要参考价值,但部分测量方法较复杂,在基层应用受限。
三、特殊人群及注意事项
1.早产儿或低出生体重儿
这类儿童生长轨迹与正常出生体重儿不同。早期追赶生长过程中,体重增长可能较快,诊断肥胖不能单纯依赖上述标准。需结合其矫正年龄,即从预产期开始计算年龄,参考早产儿专用生长曲线评估BMI等指标,更准确判断是否肥胖。例如,出生孕周32周的早产儿,实际月龄4个月,矫正月龄2个月,评估时应按矫正月龄2个月的标准。
2.患有特殊疾病儿童
如甲状腺功能减退症、皮质醇增多症等疾病,可能导致儿童体重异常增加。诊断肥胖时,要先排查这些疾病,结合病史、症状、体征及相关实验室检查(如甲状腺功能、皮质醇水平测定等)综合判断。若未排除疾病因素,仅依据肥胖指标诊断,可能延误疾病治疗。
3.有肥胖家族史儿童
此类儿童遗传因素导致肥胖风险增加。除关注上述诊断指标,日常需更密切监测体重、BMI变化。家长应培养孩子健康生活方式,如合理饮食、规律运动,降低肥胖发生风险。定期体检,早期发现肥胖趋势,及时干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