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原因会引起骨坏死
股骨头坏死病因分为创伤性和非创伤性因素,创伤性因素包括股骨颈骨折、髋关节脱位、髋臼骨折,分别因损伤供应股骨头血管致缺血坏死,其中股骨颈骨折移位与否坏死率不同,髋关节脱位超12小时复位坏死率增加;非创伤性因素有激素使用、酗酒、减压病、血液系统疾病等,激素通过多种机制、酗酒经影响脂肪代谢与成骨细胞功能、减压病因气体阻塞血管、血液系统疾病因红细胞或铁过载影响血运致坏死。特殊人群方面,儿童创伤或用激素后家长需密切观察,避免接触危险因素;老年人有基础病和饮酒习惯应治疗疾病、戒酒、防跌倒;孕妇若非必要不用致坏死药物,合理饮食、适当活动。
一、创伤性因素
1.股骨颈骨折:股骨颈骨折后,供应股骨头的血管可能被损伤。股骨头的血液供应主要来源于旋股内侧动脉、旋股外侧动脉、股骨干滋养动脉及圆韧带小动脉。其中,旋股内侧动脉发出的骺外侧动脉供应股骨头约2/34/5的血运,当股骨颈骨折时,这部分血管易受损,导致股骨头缺血,进而发生骨坏死。据统计,无移位的股骨颈骨折发生股骨头坏死率约为10%20%,移位型股骨颈骨折坏死率可达30%80%。
2.髋关节脱位:髋关节脱位会引起关节囊的撕裂以及周围血管的损伤。髋关节脱位后,股骨头的血运遭到破坏,可导致股骨头缺血坏死。一般来说,髋关节脱位后若超过12小时才复位,股骨头坏死的发生率明显增加。
3.髋臼骨折:髋臼骨折可能损伤供应股骨头的血管分支,影响股骨头的血液供应,从而引发骨坏死。虽然髋臼骨折导致股骨头坏死的概率相对股骨颈骨折和髋关节脱位稍低,但也不容忽视。
二、非创伤性因素
1.激素使用:长期大剂量使用糖皮质激素是引起非创伤性骨坏死的常见原因之一。激素可能通过多种机制导致骨坏死,如使脂肪细胞肥大,压迫骨内微血管;引起血液高凝状态,导致血管内血栓形成;抑制成骨细胞功能,减少骨修复等。一般使用激素超过3个月,且累计剂量达到一定程度,发生骨坏死的风险增加。不同疾病使用激素后骨坏死的发生率有所差异,如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使用激素后股骨头坏死发生率可高达10%40%。
2.酗酒:长期大量饮酒可导致酒精性骨坏死。酒精可使肝脏脂肪代谢紊乱,引起高脂血症,脂肪栓子堵塞骨内微血管;同时,酒精还可抑制成骨细胞功能,影响骨的正常代谢与修复。日均饮酒量超过400ml,且持续5年以上,发生骨坏死的风险明显升高。有研究表明,酗酒人群中骨坏死的发生率约为5%15%。
3.减压病:多发生于潜水员、沉箱作业者等。在高压环境下工作后迅速回到常压环境,体内的氮气等气体形成气泡,阻塞血管,导致骨组织缺血坏死。常见于肱骨头、股骨头、胫骨近端等部位。减压病导致骨坏死的具体发生率与工作环境压力、减压速度等多种因素相关。
4.血液系统疾病:如镰状细胞贫血,其红细胞呈镰刀状,变形能力差,容易阻塞微血管,导致骨组织缺血。地中海贫血患者长期反复输血,可引起铁过载,损伤骨组织细胞,影响骨的正常代谢与血运,进而导致骨坏死。
5.其他:某些自身免疫性疾病,如类风湿关节炎,疾病本身及治疗过程中使用的药物等多种因素可能影响骨的血运与代谢,增加骨坏死风险。另外,先天性髋臼发育不良,可导致髋关节生物力学改变,长期异常应力作用于股骨头,也可能逐渐引起股骨头缺血坏死。
特殊人群温馨提示:
1.儿童:儿童骨骼处于生长发育阶段,骨坏死可能对其生长发育产生严重影响。若儿童有创伤史,如摔倒、碰撞等导致髋关节部位损伤,家长应密切观察孩子是否有髋关节疼痛、跛行等表现,及时就医。对于需要使用激素治疗疾病的儿童,应严格遵循医嘱,密切监测骨坏死相关指标,如定期进行髋关节影像学检查。同时,避免儿童接触可能导致骨坏死的危险因素,如远离酒精。
2.老年人:老年人常患有多种基础疾病,如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等,这些疾病可能影响血管功能,增加骨坏死风险。若老年人有长期饮酒习惯,应劝其戒酒,同时积极治疗基础疾病,控制病情进展。老年人因骨质疏松,骨骼脆性增加,轻微创伤也可能导致骨折,如股骨颈骨折等,进而引发骨坏死,所以日常活动中要注意防跌倒。
3.孕妇:孕妇一般不建议使用可能导致骨坏死的药物,如糖皮质激素等。若孕妇因特殊疾病必须使用,应在医生的严格评估和指导下进行,权衡利弊。孕期要注意合理饮食,保证钙、维生素D等营养物质的摄入,维持骨骼健康。同时,适当活动,避免长期卧床,减少因血流缓慢等因素导致骨坏死的风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