拔牙后牙龈肿痛怎么回事
拔牙后可能出现术后正常反应性肿痛、感染性肿痛和干槽症导致的肿痛。术后正常反应性肿痛一般12天内发生,程度轻、范围局限,35天可明显减轻;感染性肿痛多因口腔卫生不佳或全身性因素致,23天开始出现且逐渐加重,伴明显疼痛、发热等;干槽症多见于下颌阻生智齿拔除后,23天出现剧烈疼痛,可放射,有血凝块脱落、腐臭味等,儿童、女性有不同表现特点。
一、术后正常反应性肿痛
拔牙后牙龈出现轻度肿痛是较为常见的情况,一般在拔牙后12天内发生。这主要是因为拔牙过程对牙龈组织造成了一定程度的创伤,身体启动炎症反应来进行修复。这种肿痛通常程度较轻,范围局限,一般不伴有明显的发热等全身症状。对于大多数患者而言,随着时间推移,身体的自我修复机制会逐渐使肿痛缓解,通常在35天左右可明显减轻。年龄方面,不同年龄段的人群都可能出现,一般儿童和成人在拔牙后都可能经历这种轻度的术后反应性肿痛,但儿童由于对疼痛的感知和恢复能力与成人有一定差异,可能需要更细致的观察。女性在生理期时身体的凝血和炎症反应可能会有一定变化,可能会对肿痛程度有一定影响,但总体机制还是以创伤后的炎症反应为主。生活方式上,拔牙后如果保持良好的口腔卫生习惯,避免过度劳累等,有助于这种正常反应性肿痛的缓解。
二、感染性肿痛
1.感染原因
拔牙后如果口腔卫生维护不佳,细菌容易在拔牙创内滋生繁殖。例如,拔牙后未能按时漱口保持口腔清洁,食物残渣残留于拔牙创,为细菌提供了营养物质,导致细菌感染。另外,本身患有牙周炎等口腔疾病的患者,拔牙后发生感染的风险相对较高,因为其口腔内原本就存在较多的致病细菌。
全身性因素也可能增加感染风险,如患有糖尿病等基础疾病的患者,由于血糖控制不佳,身体的抵抗力下降,更容易发生拔牙后的感染。对于儿童来说,如果本身口腔卫生习惯较差,或者存在先天性的口腔局部免疫功能较弱等情况,也容易在拔牙后发生感染性肿痛。女性如果在孕期或哺乳期,身体的免疫状态可能会有变化,也可能影响拔牙后的感染发生情况。
2.感染性肿痛表现
感染性肿痛通常在拔牙后23天开始出现,并且逐渐加重。肿痛范围可能扩大,可伴有明显的疼痛,疼痛程度较术后正常反应性肿痛更剧烈,可能影响进食和睡眠。还可能伴有发热症状,体温可升高,一般在38℃左右,严重时可更高。局部牙龈红肿明显,可能有渗出物,甚至出现脓性分泌物。
三、干槽症导致的肿痛
1.干槽症概述
干槽症多见于下颌阻生智齿拔除后,是拔牙后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其发生原因主要与拔牙创伤大、口腔细菌感染以及血凝块脱落等因素有关。
2.干槽症肿痛特点
干槽症引起的牙龈肿痛具有特殊表现,一般在拔牙后23天出现剧烈疼痛,疼痛可向耳颞部、下颌下区或头顶部放射,常规的止痛药物难以缓解。拔牙创内可见血凝块脱落,牙槽骨壁暴露,有明显的腐臭味,局部牙龈红肿,压痛明显。儿童发生干槽症相对较少,但一旦发生,由于其表述疼痛的能力有限,可能表现为哭闹、拒食等异常行为,需要家长密切观察。女性在孕期发生干槽症时,由于用药等方面的特殊考虑,处理起来需要更加谨慎,要综合评估孕期情况和干槽症的严重程度来选择合适的处理方式。



